新京报讯(记者戴轩)今天是全国防灾减灾日。上午,北京急救中心急救讲师在北京市少年宫多功能厅为100名来自北京市教育系统的教职员工进行了校园急救技能培训。

 

本次培训的内容有心肺复苏术、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气道异物梗阻解除术、创伤大出血现场止血等校园必备急救技能。

 

2021年,北京市少年宫就配置了3台AED,这次由于增加了新的教学空间,便通过中华慈善总会的捐赠,新增了3台AED作为日常急救保障。北京市少年宫是北京市最早安装AED的教育机构之一。

 

当意外发生时,公众在“第一时间”对现场急危重伤病患者进行正确的评估和急救,是构建急救生存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于2019年7月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都强调,大力开展急救科普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急救素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是实现“健康中国”伟大蓝图的重要内容和举措,也明确提出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

 

目前我国在公众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与国际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在120急救专家的持续呼吁下,2021年,教育部等五部门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学校急救教育,主要是通过完善学校急救教育标准,加强设施建设和教育培训,开发课程资源,建设培训讲师队伍等措施,在师生中逐步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目前,有关应急救护的知识与技能已经全面纳入到了国家课程和教材建设中。在《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及新颁布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特别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均把急救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内容,要求在相应学科中进行落实。

 

北京急救中心/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多年来在校园里持续开展急救科普培训工作,让“120急救科普大讲堂”走进社区小学、中学、大学;同时,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分会正在组织全国120院前医疗机构在属地广泛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系列科普活动。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