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第八届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召开,来自国内外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组织、政府机构、高校博物馆、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领导及负责人参加论坛。据介绍,论坛通过深入研讨与交流,促使博物馆从业者直面新冠疫情对博物馆行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探索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展览、研究、教育、传播等工作的突破与创新。仪式上,中国传媒大学校内博物馆、传媒博物馆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称号。

5月12日,第八届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召开。 受访者供图

高校博物馆要发挥优势 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教授在致辞中谈道,高校博物馆作为多功能的文化复合体,正是传播知识、促进科研、弘扬文化、培育精神的重要场所,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传媒博物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建馆十年来,积极主动发挥自身作为首家国家传媒类博物馆的功能,在行业内取得了成绩,积累了经验,获得较好影响力。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传媒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服务高校、传播知识、促进科研、弘扬文化、培育精神、社会服务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北京文物局一级巡视员向德春表示,论坛讨论的主题“‘时’与‘势’:博物馆数字化路径构建”,正是博物馆界面临的一个重要改革和创新方向。近年来,新技术越来越多渗透到博物馆建设中并取得良好成效,博物馆在此基础上当顺势而为,搭上全媒体的快车,不断探索文化传播新路径,推动我国文博事业大发展。同时,文博事业发展的动力源于高校培养的文博人才,充分认识博物馆对一所大学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好、发展好高校博物馆事业对我国文博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何晓雷认为,在当今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高校博物馆人应该勇于担当重任,积极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博物馆发展创新之路。他就进一步推动高校博物馆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夯实基础工作、提升发展质量以及创新管理体制的三点建议。其表示,藏品是博物馆的压舱石,高校博物馆要系统收藏相关学术领域的实物资料和实物性研究成果,建设有特色和含金量的馆藏体系;要在服务高校教学和学科建设的同时,积极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发挥社会教育功能,要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和公众开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高校博物馆多为学校内设机构,不具备独立法人身份,要探索多种方式,赋予高校博物馆法人主体和地位。

围绕“博物馆数字化路径构建”这一话题,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名誉馆长潘力教授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论坛召集了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各方专家学者,目的是探讨在智能媒体和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中,如何将新技术运用到博物馆的运营实践中去,让观众通过数字化博物馆感知文物的内涵,以提供更好的观展体验。

北京将推动高校博物馆的备案 让更多人走进去

据介绍,2022年11月,全国高校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征集展示活动正式启动,共吸引了全国各地87所高校博物馆提交作品。经评审环,活动共选出一等奖9个、二等奖18个、三等奖35个、优秀作品奖25个,同时评选出优秀视频制作、优秀策划创意、优秀融媒传播、优秀指导教师奖各5名。在颁奖典礼上,优秀讲解员和获奖单位代表获得荣誉证书。

中国传媒大学校内博物馆、传媒博物馆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受访者供图

同时,传媒博物馆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称号。 潘力介绍,这一称号在全国高校中并不是很多,基地的建立给传媒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后,中传将把传媒博物馆建成大学中的文化风景点,“让展览能够走进千家万户,让大家知道新技术的发展和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潘力说道。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5月1日起,由北京市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北京博物馆学会主办的“首届北京博物馆活动月”拉开序幕,此次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也是“博物馆月”重要的活动之一。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白崇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正式备案的高校博物馆共10家,此外,很多高校的校史馆、博物馆没有正式备案,但也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下一步,北京市文物局将推动高校博物馆的备案工作,使其能够纳入北京博物馆行业来开展活动。同时也将推进高校博物馆和社会的互动,让更多百姓可以走进高校的博物馆中。
 
当日,在论坛上,13位来自高校、企业、媒体的专家、学者围绕“‘时’与‘势’:博物馆数字化路径构建”论坛主题,结合本行业、本部门、本领域研究和实践做了主题演讲。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秘书长艾静芳表示,中国特色高水平的大学,不仅是优势学科和科研成果的体现,更是大学精神的体现,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所在。从我国文博事业发展历程来看,博物馆事业起源于高校博物馆,文博事业发展动力源于高校培养的文博人才,充分认识博物馆对一所大学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好、发展好高校博物馆事业。期待高校博物馆在“首都博物馆之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巫慧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