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来,国办印发《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涉及的各部门采取多项措施推进残疾人就业。如今,我国残疾人的就业情况如何?

 

5月15日,新京报记者从中国残联召开的全国助残日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全国新增城乡残疾人就业59.2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制定了招录(聘)残疾人计划,残疾人就业岗位日益多样,残疾人从事的岗位层次明显提高。

 

一快递企业推进就业助残项目,目前已安置7000余名残疾人就业

 

据介绍,在全国,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带头招录残疾人。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国残联制定印发《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制定了近几年的招录(聘)残疾人计划,残疾人就业岗位日益多样,残疾人从事的岗位层次明显提高。

 

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在考生报名、检查审核、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各环节基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操作合理、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全国机关事业单位专设岗位招录残疾人工作正逐步普遍和规范。

 

同时,国务院国资委专门制定中央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方案。国务院国资委、中国残联联合开展“助残就业 拉手圆梦——中央企业面向残疾人专场招聘活动”。

 

民营企业也积极安排残疾人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工商联、中国残联等部门共同组织开展了全国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中国残联与圆通、阿里、腾讯、京东、如常、中智、宜生无忧、58同城等互联网平台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建立助残就业协商机制,通过社会化运营,搭建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开展岗位介绍、免费培训等项目合作,安排了众多的残疾人就业,如圆通速递就业助残项目目前已安置7000余名残疾人就业。

 

“就业援助月”活动走访登记残疾失业人员家庭10万余户

 

据中国残联数据,2022年高校残疾人毕业生29549人。全国各地残联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就业创业指导、职业规划、岗位推荐等就业服务,相关工作情况每周汇报、每月汇总,“一人一策”服务率达到100%。

 

中国残联会同人社、教育、民政、工会等部门,通过组织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帮助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创业,截至2022年底,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超过80%。

 

据介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等先后组织开展了面向就业困难残疾人等群体的“就业援助月”、就业援助“暖心活动”。“就业援助月”活动走访登记残疾失业人员家庭10万余户,实名制纳入年度培训计划残疾人8万余人,帮助20411名登记残疾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就业援助“暖心活动”从2022年8月持续到10月,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残疾人。

 

在帮扶农村残疾人就业增收方面,中国残联、工信部、财政部等8部门共同制定印发《关于加大对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力度的通知》,聚焦有就业愿望且生活能够自理的农村残疾人,帮扶他们参加生产劳动和就业创业,实现增收。中国农业银行、中国残联共同制定印发《关于开展金融助残服务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推进金融助残服务。

 

截至去年底,有1045.5万名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据介绍,我国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也在稳步提高。

 

民政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低收入家庭重度残疾人可按照单人户纳入低保,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也可参照单人户提出低保申请,同时进一步明确单人户低保政策持续向以老养残、重残无业等特殊困难群体扩展。截至2022年底,有1045.5万名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中国残联等五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巩固拓展社会保险扶贫成果助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通知》,明确地方政府为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缴费档次的养老保险费。截至2022年底,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残疾人达2761.7万,参保率超过90%。

 

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还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意见》《关于加强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管理的意见》,深化部门合作,简化工作流程,提升了精准管理水平。

 

民政部、中国残联先后出台《关于全面开展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的通知》《关于开展残疾人两项补贴“全程网办”的通知》,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和资格认定实现跨省通办和全程网办,方便了残疾人申领补贴。

 

截至目前,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惠及1169.4万名困难残疾人和1533.1万名重度残疾人,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残疾人“两项补贴”全程网办被纳入国务院2022年群众高度关注的“关键小事”。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陈静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