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山就永远看不到美丽的风景,只要沿着盘山公路向上走,就可以看到层层叠叠的高山组合成中国水墨画,时不时发出声音的飞鸟结伴而过,为空谷的寂静带来活力。高山上,云海为伴,人们正在山间劳作,六月的玫瑰花海将会淹没这里,特有的玫瑰香气,是独属于高山上的浪漫味道。

 

这就是妙峰山玫瑰的魅力,每逢夏日花季,妙峰山镇禅房村就能吸引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在这里赏花海、尝鲜花饼,把大山里的浪漫带回城市,抚慰繁琐生活带来的疲惫。作为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的特产,妙峰山玫瑰被纳入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它是妙峰山镇人的骄傲,也是生活在高山上的村民的独家记忆。

 

盛开的门头沟妙峰山玫瑰。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高山上的浪漫味道

 

李万贵是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禅房村的村民,也是一名妙峰山玫瑰种植户,他家里几亩地大的玫瑰园,是从爷爷那辈开始就传下来的。如今60岁的李万贵,是这片玫瑰园现在的守护者。

 

“每到花季采花、收花,已经成为习惯了。”李万贵年轻的时候需要外出打工,只有在花季才会回到家里,日常的管护都需要挤出时间来做。而现在他不需要再外出打工了,村庄为村民提供了森林管护员的岗位,他日常就守着这片大山,从东头走到西头,玫瑰花园也在其中。

 

妙峰山玫瑰的香气,对于每一个禅房村的村民来说,都是最熟悉不过的,李万贵笃定地表示,如果有来自其他地方的玫瑰和妙峰山玫瑰混在一起,他也一定能够仅靠气味就找出妙峰山玫瑰。

 

比起南方地区厚重的玫瑰香气,妙峰山玫瑰的香气更接近清香,浓郁中带着高山温度独有的清冷,散发出抓人却不熏人的味道。李万贵说,这是高山海拔和自然界造就的魅力。“我们的高山玫瑰只能在海拔700米以上才能种植,花瓣多,可以直接食用。”

 

每年六月,就是妙峰山玫瑰绽放异彩的日子,成片的玫瑰红色点缀着玫瑰园,在山头一片绿色的画布上尽情涂抹色彩。“我们的玫瑰分株就可以繁殖,生存的能力很强,花开也是一朵接着一朵,把头花摘掉,旁边的花苞就会接着冒出来。”

 

高山条件造就不一样的妙峰山玫瑰,李万贵家会用玫瑰花瓣做菜,在家常菜中总是带着一丝玫瑰花香。花开将至,需要李万贵花更多时间在玫瑰园照料,他总是戴着手套,拿着剪枝工具,就从玫瑰园的这头走到另一头。他说:“有些枯枝、干枝需要剪掉,这样才不会影响新的枝条长出来。”


工人在修剪玫瑰枝叶。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成为非遗的采摘加工技艺

 

自汉代以来,妙峰山镇就有栽培玫瑰的历史,特别是南宋之后,玫瑰花就被广泛应用在糕点制作中,人们以花为食,把花香留在唇齿之间,而后人也正不断更新着玫瑰的利用,开创出各种玫瑰深加工产品。

 

在整个妙峰山镇,已经有超过万亩的妙峰山玫瑰林在高山上飘香。李冉是禅房村唯一一家进行妙峰山玫瑰加工作业的企业负责人,她和丈夫二人从父亲手中接过妙峰山玫瑰加工作业后,不断发掘妙峰山玫瑰深加工。“这里的光照充足,有利于芳香油的形成和积累,所以在这片水土上养育出来的玫瑰花的香气和品质也是独一份的。”

 

妙峰山玫瑰花苞。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80后李冉,和禅房村的情感勾连是从零开始的。她说:“来到禅房村,我的初印象就是一个安静的村子,很安静,没有人打扰。”没有人会不喜欢玫瑰,李冉把对浪漫和诗意的期待都转化成对玫瑰园的关照和打理中。

 

李冉说:“我的公公把这里变成了一个玫瑰花海,而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就是,让妙峰山玫瑰被更多人知道,让这个产品走出一条生产线。”李冉平日里和村民的关系都很好,玫瑰园里的日常养护,也都是她去请村民来帮忙,在日常的看和学中,李冉也成了一名娴熟的养花人,她从村民那里学来采摘妙峰山玫瑰的手工技艺,她说:“村里都是老人,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项技术传承下去。”

 

玫瑰的采摘繁琐,除了要避开枝条上大大小小的尖刺外,还需要注意摘花的手法。李冉说:“摘花要轻柔,把花朵完整摘下,回去之后还需要分拣花瓣,把坏掉的部分剔除出去。”如今,妙峰山玫瑰采摘加工技艺已经成为门头沟区非遗项目之一,作为传承人的李冉依旧保留着手工采摘的习惯。

 

李冉说:“机械化实现不了妙峰山玫瑰的采摘工作,只有人工才能既不破坏枝条,也可以保证不浪费花朵。”

 

在禅房村的入口前,就是李冉一家的玫瑰加工坊,在这里,妙峰山玫瑰鲜花被制作成玫瑰花饼、玫瑰精油、玫瑰露等食用品或者护肤品。李冉介绍,制作玫瑰精油、玫瑰胭脂和玫瑰露的三种制作工艺分别为蒸馏法、分离法和蒸酒法,这三类方法也都是自清末便传承至今,她说:“我们不仅保持要技艺的原貌,还要保证成品的品质。”

 

谁来守护娇嫩的玫瑰花

 

农民大都靠天吃饭,花农也是如此。李万贵说,种植玫瑰花更要关心天气的变化,收成多少还需要依靠天时地利。

 

李冉的加工厂,会以15元每斤的价格从花农手头收走多余的花,她说:“在村子里的生活是单调的,没有特别愁的事儿,每年只用担心玫瑰花能不能全都卖出去。”这是大山里的人才有的情节,玫瑰花对于他们来说,不是罗曼蒂克,而是他们的生活依靠和经济来源。

 

夏季,也是大风和暴雨多发的季节,生长在高山的妙峰山玫瑰,更是每年都需要经受风暴的考验。和李冉一起打理玫瑰园的,都是村民,只有不到三十人,要在一个月内完成全部采花收花工作。

 

十五六吨,这是每一季花农们采收的妙峰山玫瑰的重量。一个夏季的丰收,又需要春秋两季的打理和爱护,可以说,妙峰山玫瑰是在花农们汗水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

 

于宏启今年49岁,是玫瑰园花农中年纪最小的,他从去年开始,便返回家乡。“在外面干不动了,回村子里干点零工,和玫瑰打交道心里很安心。”

 

许是高山环境成就的玫瑰坚韧,禅房村的村民们仍愿意坚守在这大山深处,听路过的飞鸟歌唱,闻百花丛中的玫瑰花香。

 

老人们留守的村庄

 

“人太少了,村子里就剩下老人了。”李冉看着逐渐老去的村庄,迫切想要做点什么。

 

禅房村现有人口不过百余人,常住人口则只剩下三十余人。李万贵说:“都是我们这年纪的人,孩子都去山下镇子了。”李万贵和妻子守着村庄,也守着自家玫瑰园的一亩三分地,即便是玫瑰采摘季,他也不舍得叫孩子们上山帮忙。“太折腾了,这些花也就我们觉得金贵。”

 

李冉的加工厂,无疑为这个小村庄带来点安慰和生机,她的苦恼也与村庄的困境相连。“禅房村是没有年轻人的,这对本就需要劳动力的玫瑰园经营来说,是一个致命问题,现在我只能让还需要工作的老人一起干,我们相当于互帮互助,村民也有些额外的生活补贴。”

 

到了玫瑰花采收季,是最需要人的时候。李冉说,一天就需要雇佣十几名花农,在几千亩的玫瑰园里穿梭。一座座连绵的山头,拉远了看,就像是一波接着一波的海浪,花农被淹没在玫瑰花海中,用双脚走出妙峰山玫瑰的生存之道,用双手创造财富。

 

“南方一些多季多产的玫瑰,已经抢走了人们对玫瑰的注意力,妙峰山玫瑰走不出大山的话,就会逐渐失去了话语权。”李冉试图寻求劳动力不足的出口,“怎么让年轻人愿意走进大山,去了解和从事一项传统的劳作呢?”

 

花开鲜,以花为食

 

这需要传统的破圈,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大山里来。

 

李冉的妙峰山玫瑰加工厂,分成好几个加工区,玫瑰花茶和玫瑰鲜花饼加工区、玫瑰精油凝练区等,不用走进加工厂,在门外就能闻见玫瑰浓郁的香气。

 

加工厂的对面,就是一座座山头,放眼望去,李冉的玫瑰园就藏在其中。“来到这里的没有不带东西走的客人。”李冉说,游客们来到大山,总会带走一些玫瑰产品,“我们把加工厂选择在山上的原因就是这个,只有让游客到产地来,看到我们高山玫瑰的样子,才会知道它的品质。”

 

产地直销,这是李冉经营玫瑰园得出的经验,她也尝试过在线上进行售卖,但效果一般。“妙峰山玫瑰的优势就在于高山生长,如果把这个优势弱化,那么它就不存在竞争力。”李冉家的玫瑰纯露和玫瑰护手霜,卖得尤其好,她总会让来客先在手上试一试,再决定是否购买。

 

“护肤品和其他产品不一样,需要品牌效应的加持,而妙峰山玫瑰作为一个地标产品,说白了就是土特产,还不算品牌,在护肤品圈子里属于小众产品。”李冉的妙峰山玫瑰深加工作业,经过几年打磨,已经形成一条成熟的链条,集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

 

门头沟妙峰山玫瑰制作的美容产品。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无法破圈的尴尬,让李冉另辟出路,她说:“当前的现状就是,妙峰山玫瑰很难走出大山,那么对应之策,就是尽量吸引人们走进大山,主动亲近妙峰山玫瑰。”李冉想到,在季节限定的玫瑰花海的基础上,打造多季节花海景观,“我要把大山的景观利用起来,打造花海经济。”

 

一年四季,花海为伴,这是李冉对未来的构想,她说,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到远方的风景,也只有在妙峰山上,才能体会古人“登高望远”的宽广胸襟。玫瑰花香已经在山间萦绕太久太久,芬芳之间是花农对生活的期许,也是日月轮转下亘古不变的对浪漫的追求。六月将至,花开常鲜的妙峰山玫瑰,将盛放成花海,静候来客。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