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罗艳)“今天的教育要培养敏捷的心态,让学生终身学习,努力调整和适应21世纪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需求。”5月28日,“智能+教育”论坛在京召开,中外嘉宾交流了教育智能数字化的转型经验,致力于推动数字变革与创新。该论坛是2023中关村论坛的平行论坛之一。
 
老龄化程度高,如何吸引年轻人从事农业?怎样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带来“科技赋能农业智能教育”的分享,涉及农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挑战,以及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阿里云ET农业大脑等案例,阐述智能教育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促进资源共享和利用、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功能。他提及,农业受众群体多样性与农业知识多样性决定农业教育亟须引入智能化;农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应用智能化教育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可持续性。
 
“国际教育任重道远,大有可为。”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带来了“国际人才培养与教育国际化发展”主旨演讲。他谈到,出国留学、来华留学、国际学校、国际教育理念、海归、国际化人才、国际中文教育是“广义”上的国际教育;作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英语国际学校,各类在华国际学校不仅是中西教育融合的试验场,也吸引和培养了大量国际化人才。
 
人工智能引领的技术变革推动人才向数字经济领域流动,未来人才资源将产生多维度变革。比如,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才资源虚拟化,对现有的法律伦理体系产生一定冲击;AI等技术变革将带来更多自动化和智能化机会,重复性、低创造性、低判断性的工作将逐步被取代。
 
对此,他围绕人才、企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政策制定部门四个方面提出应对技术变革对人才发展影响的相关建议。就人才教育培养体系而言,要改变以授课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及时更新教育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引导学生养成适应新技术的习惯,推动教师了解AI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加强AI伦理教育及人文关怀培养。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首席经济学家大卫·布莱尔犀利指出了人工智能和其他信息技术改善教育的根本问题和难点。他认为,教育经济存在着一个根本问题,即教育领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高质量劳动力,尤其在小学和高中,但如今很难找到既能教学又能育人的好老师,人工智能是否能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以及能否解决教育机会不公平等实际教育问题?他通过自身成长经历、中美两国现状进行了观点阐述。
 
布莱尔表示,正确应用的人工智能应该提供个性化、配合学生进度的教学指导;人工智能公司应该致力于辅助现有教师劳动力,提高教学效率;要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他还认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会产生一定的隐患,比如它会帮助学生,但也会威胁到一些既得利益者;更普遍的危险是它会停留在自动化现有产品,“人工智能会做的肯定比自助课程等要多,但我们至今没有看到突破性的产品。”此外,智能教育创收、防止产品垄断、保护师生信息安全等,在布莱尔看来都是棘手的问题。
 
在此次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曹良才、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等嘉宾就智慧教育建设、未来人文素养、教育数字化和创新人才培养等话题也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