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赵利新)6月1日,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法院发布《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白皮书(2018-2022)》(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梳理了密云法院近五年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基本情况,通过类案分析发现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领域所存在的五个重点问题以及相关意见建议。


2023年6月1日,密云法院召开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密云区人民法院供图

 

白皮书显示,家庭教育缺失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或遭受侵害的“双刃危机”。一方面,有的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变化和交友情况关注不足,使未成年子女处于脱离看管状态或者心理需求失衡状态,养成不良嗜好,出现金钱观念扭曲以及朋友圈混乱等问题而违法犯罪。有的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过分纵容,对出现的苗头偏差不能通过适当的家庭教育予以纠正,反而选择放任甚至包庇,导致侵权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发生;另一方面,16%的未成年被害人或被侵权人因监护缺位遭受侵害,尤其在性侵案件中,监护人缺乏对未成年子女的性别教育和网络使用监管,导致未成年人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能力,在遭到不法侵害时不能准确识别危险并采取相应的自救行为,导致严重后果。

 

安全教育存在漏洞是校园侵权案件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近五年校园侵权案件占到涉少侵权案件的42%,发生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占比分别为13%、52%、35%。因同学间侵权行为引发的案件虽然占比高达82%,但学校亦未尽到相应的教育管理责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一,学校虽然建立了安全教育管理制度,但忽视对升旗仪式、课间等特殊时间段的管理和教育,对同学间的冲突行为关注不够,未及时警示和制止同学间的危险行为。其二,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置措施不规范,学校未在第一时间开展救助,并及时通知学生家长,也未及时保存相关证据,导致案件发生。其三,部分学校对校园侵权行为多发未引起足够重视,并就此形成相应的保障措施。有的学校侵权案件发生比例明显高于辖区其他学校,但其并未对学校的整体安全风险进行评估调查并完善,导致类似的安全事故频发。

 

网络平台保护机制不健全是网络犯罪频发的“隐秘原因”。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媒介终端的普及以及网络教学的推广,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但是相应的网络安全保护机制仍显落后。一方面,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有的未成年被告人利用网络的隐蔽性设置骗局诈骗财物。部分未成年被害人因对不良人群的辨识能力差,加之对网络的虚拟性认识程度不足导致被伤害。另一方面,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但实践中仍存在网络服务提供者监管不到位的情形。

 

托育培训机构缺乏完善配套措施引发侵权或合同纠纷。在侵权纠纷或者服务合同案件中,因提供托育服务以及培训机构管理不规范引发的诉讼占到15%左右。究其原因:一是托育机构管理不规范,部分托育机构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不足,备案经营、人员管理等方面存在管理漏洞,致使婴幼儿合法权益存在损害危险。其二,部分培训机构安全保障意识不足,缺乏较为完善的安全训练场地、充分的保护措施和专业资质、经验丰富的教练,容易导致参加培训的未成年人受伤并引发纠纷。

 

社会力量协同不畅易造成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掣肘制约。一是区域内缺少专业社会观护机构,导致社会观护制度落地困难。二是部门资源有待整合,缺少“一站式”未成年人综合保护中心,容易造成工作重复开展导致效果不佳。

 

针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中存在的上述突出问题,密云法院建议:一是强化家庭教育功能,监护人应切实承担起家庭教育第一责任人的作用,使家庭教育发挥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侵害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强化校园安全风险排查,完善伤害事故处理程序,将校园安全责任落到实处。三是细化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网络管理方面的法规政策,肃清网络环境,发挥信息分级和过滤技术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的作用。四是强化培训机构和托育机构的行政审批监管,提高准入门槛,严格审查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师资构成及配套设施等。五是深化与各未成年人保护机构之间的协作,加大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表彰和激励,营造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良好社会风尚。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