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6月1日上午,北京儿童阅读月在北京市青年宫正式启动。活动中,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科技质量处处长、《嫦娥探月》作者王倩分享了自己创作儿童科普书的过程。她指出,当下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手段非常丰富,科普图书的创作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内容表达要有趣。


6月1日,北京儿童阅读月启动仪式上,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科技质量处处长、《嫦娥探月》作者王倩分享了自己创作儿童科普书的过程。主办方供图


“2006年至2022年,我在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工作,先后参与了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的研制、发射工作。航天系统非常重视‘传帮带’,从技术、理念到精神,一代代航天人薪火相传,才创造了探月工程六战六捷、火星探测任务一次实现‘绕、着、巡’的辉煌成就。作为一名航天人,我也要承担薪火相传的责任。”她说。


王倩表示,2017年,她萌生了要创作一本给孩子介绍中国探月工程科普书的想法。那时,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先后获得圆满成功,但市面上清一色都是厚部头的学术图书,或是国外出版的介绍阿波罗载人登月任务的图书,国内还没有给孩子们介绍中国探月工程辉煌成就的有趣科普图书,“这是非常遗憾的”。


“2018年,我们出版了《嫦娥探月立体书》,做了一次大胆的试水,就是希望中国的孩子能有机会知道玉兔的故事,知道探月工程背后的中国航天人。”王倩介绍,《嫦娥探月立体书》出版后,获得了很多奖项,包括2018年中国出版协会“年度中国30本好书”、202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更让她欣慰的是,这本书获得了广大青少年儿童及家长的喜欢,掀起了国内青少年儿童航天科普阅读的一个小热潮。


互联网时代,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手段非常丰富,书籍、短视频、影视、各类课程等都可以提供知识。在当前激烈的竞争形势下,科普图书如何生存是需要研究的。


在王倩看来,科普图书的内容表达要有趣,能吸引住孩子,满足他们好奇、喜欢玩耍的天性,将“科学知识和原理”用绘画、大立体、翻翻页、小册子、抽拉页等多种手段相组合的方式进行表达。孩子们可以通过抽拉、翻转、滑动等互动式小机关,获得更丰富、有趣的读书体验,从用眼睛阅读变成手眼并用,享受动手与探索的乐趣。“给孩子们提供一种启发式、探究式、沉浸式的学习方式,才能让孩子们把目光留在书本上。”


“出一本精品科普书不易,既要认真写,也要重视推广和宣传。”她认为,除了常规的线下推广方式,还可以借助各种平台,力所能及地让更多青少年看到作者们精心创作的科普图书。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