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大兴区瀛海镇的一处麦田,出现了成群的黄胸鹀(wú),数量多达26只,且停留时间超过一周,这在北京地区是极为罕见的。5月中旬,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负责鸟类监测的钟震宇,率先发现了几只黄胸鹀,后又陆续监测到一些飞来的黄胸鹀。目前,这些黄胸鹀已经飞走,继续迁徙。

 

黄胸鹀是世界极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体形不大,个头与麻雀相近,胸部羽毛亮黄色,非常显眼。一般黄胸鹀的越冬地在我国南方地区,繁殖地是在俄罗斯或中国的东北地区,每年春秋两季迁徙期间都经过我国大部地区,北京是其迁徙的中转站。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北京各区频频发现珍稀野生动物,仅大兴区就累计有211种野生鸟类到访,其中包括世界“极危”物种黄胸鹀、“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等珍稀野生动物。这一次,大兴瀛海镇麦田出现成群的黄胸鹀,具有哪些重大意义?为此记者采访了这次观测到黄胸鹀的钟震宇对此进行解读。

 

黄胸鹀在麦田中休憩、觅食。受访者供图


以下是记者与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钟震宇的对话:

 

新京报这并不是北京大兴一次发现黄鹀,去年9月首次在念坛公园、新凤河等地发现了黄鹀,这一次是如何发现的?当时是怎样的情景?

 

钟震宇每年的迁徙季节是鸟类监测的最佳时间段,我们会去各种监测地点进行观测记录,一般会选择比较重要的公园、绿地、河流、农田以及果园等地。瀛海这块麦地及周边地区,从去年秋天以来,我们去过多次,也发现了不少野鸟,比如秋季云雀、黑翅鸢、白尾鹞、红脚隼、燕隼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这一次发现黄胸鹀,是在5月中旬,最多时数量到了26只。这些黄胸鹀在麦田飞舞、休憩和觅食,有时也飞到附近的小树林,到草地上找食草籽。

 

新京报一次性发现26只极危物种黄鹀,有哪些新的研究意义?从侧面反映出哪些变化?

 

钟震宇黄胸鹀由于各种原因数量下降非常快,直接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极危,中国也在2021年将其直接列入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此次出现26只黄胸鹀,以及越来越多的地点记录到黄胸鹀,可能是其数量回升的信号。

 

新京报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鹀有哪些特点?通常它们的迁徙路线以及落脚点选择有哪些规律?当人们发现这些珍稀动物的时候,您有什么建议吗?

 

钟震宇黄胸鹀是雀形目鹀科鸟类,别称“禾花雀”,夏季繁殖于欧洲、俄罗斯及中国北部,冬季往南方迁徙。黄胸鹀的体长14~15厘米,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其胸部羽毛亮黄色,具栗色胸带,头部黑色,雄性繁殖羽毛色彩鲜亮,非常显眼。

 

它们对栖息地并不是很挑剔,农田、草地、湿地、森林甚至人类社区都是它们曾经常见的栖息地。如果市民遇到这些珍稀动物,建议做到不捕捉、不追赶、不投喂、不干扰。

 

新京报据了解,这一次在大兴瀛海麦田里还发现了其他的珍稀野生动物?

 

钟震宇对,还有红脚隼、红隼以及蓝喉歌鸲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新京报大兴其实也有许多生态良好的地方,为什么会是瀛海镇的这一块麦田集中出现黄胸鹀呢?


钟震宇:黄胸鹀,别称“禾花雀”,喜欢的环境是农田、荒地、草地和稀疏林地。

 

新京报目前黄鹀在北京甚至更广阔的地区分布情况如何?

 

钟震宇北京主要是黄胸鹀的迁徙途经地,春、秋季迁徙期间路过,一般停留几天时间。近年来,北京十几个区均有黄胸鹀的记录。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唐峥 校对 朱名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