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在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举行的招聘会上,工作人员向求职者介绍用工情况。图/新华社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

6月6日,人社部启动2023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以“职引未来筑梦青春”为主题,利用100天时间集中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超千万就业岗位,助力高校毕业生及各类劳动者求职就业。

近日,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推出“电子商务行业面向2023届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活动由教育部、商务部共同主办,将持续至6月30日。

近期,随着毕业季的即将到来,各地在促就业方面纷纷放大招。

北京主打的是“精准”

进入6月,从中央到地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举措密集出台。这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2023年将达到1158万人,再次创造历史新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人就业承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月持平。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20.8%。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毕业求职季,今年4月,国务院两次常务会议对就业工作提出要求。此后,人社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部署开展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推进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要求做好取消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有关衔接工作等。

政策保障是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有力措施,这也是各地竞相发力的重点。

近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消息,6月至9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023年“百日服务攻坚、千万岗位推送”大型公益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专项行动以“职引未来 筑梦青春”为主题,以“就业在北京”服务品牌为引领,重点面向以2023届为主的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长期失业青年等青年群体,以及有转移就业意愿的本市农村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和在京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同时兼顾有就业需求的其他劳动者和有招聘需求的各类用人单位,助推首都稳就业保就业。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推进就业工作进程,北京主打的是“精准”:持续组织北京高校与全国用人单位、相关部门的联系、洽谈、合作活动,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广泛开拓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向高校反馈去向落实率低的学科专业名单,建立学科专业“灰名单”制度,促进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拓展就业新空间方面,北京市持续推动各高校落细落实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如北京科技大学设定“百企千人”行动目标,由校、院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供需对接,积极拓展就业岗位,努力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提高人岗匹配度方面,北京市教委会同市人社局创新开展“入学即入职”培养模式改革,探索“2+1”人才培养路径。如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通过“入学即入职”人才培养方式,打破原有校企体制约束,推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有效对接,形成“学生入学即入职、学校招生即就业、企业招工即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就业去向落实率和对口率。

可以看出,北京推出的稳就业保就业举措,体现出较强的精准性,其效果值得期待。

上海就业服务体现出“贴心”

上海也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重地。

6月12日,上海市黄浦区外滩街道办事处开启“10分钟就业服务圈”,推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八步走”行动计划:方案走上会议桌、宣传走上多媒体、排摸走进学生群、信息走进数据库、服务走向家门口、活动走进居民区、指导走到最前面、跟踪走到就业后。

“10分钟就业服务圈”,是“大数据+铁脚板”做好就业服务的一个缩影——上海主打的是“贴心”。

今年初,上海公共招聘新平台入驻“随申办”。从1月18日到4月15日,超过13万求职者登录平台,平台收到简历22万份,同比增长110%。同期,5100多家企业通过平台发布招聘职位,同比增长20%,提供就业岗位21万多个。

这一平台具有多重优势。一是免注册无感登录,用户可以直接通过随申办的账户体系进行检索岗位、投递简历,并获得智能推荐。二是免费提供个人学历信息认证,平台可以通过学信网一键导入相关学历经历,不再需要求职者找出证书提供证明。三是可以做到“对人”“对岗”双向精准推送,系统能够在不同范围内就近便利地给求职者作出及时精准的推荐。四是具有数据比对及动态监管机制,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情况有链接可查询,保障线上线下的求职安全。

除了数字化平台之外,“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同样为就业服务提供了便利。基层的就业服务工作站可以上门服务,居民也可以到社区了解政策,获取服务。上海致力于通过“大数据+铁脚板”,让就业服务政策被更多地了解,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按照上海市人社局发布的2023年任务清单,今年上海全年要完成新增就业岗位55万个。目前,一季度新增就业岗位为15.31万个,完成了年度计划目标的27.8%。

杭州促就业创业的关键词是“赋能”

近年来,互联网产业发达的杭州颇受毕业生青睐。

近日,杭州市发布《杭向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在这份计划里,杭州定下目标:到2025年,全市集聚100万名35岁以下大学生来杭就业创业,力争达到120万名。

三年前,杭州发布过一份“三年计划”,当时杭州定下的目标是:到2022年,全市新引进100万名以上大学生来杭创业创新。最终,杭州三年合计招引128.3万人,目标超额完成。对比之下,雄心勃勃的“新三年行动计划”,相对来说仍然是务实、稳妥的。

杭州的吸引力从何而来?答案很简单:赋能创新创业。

近年来,杭州市人社局先后制定实施五轮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构建集大学生生活补贴、创业项目资助、场地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等“一条龙”的政策扶持体系,着力破解大学生初创企业“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无人脉”的“四无”难题。根据政策,对来杭州租赁办公用房的创业大学生给予三年最高10万元经营场所房租补贴;毕业五年内或在杭高校大学生的创业项目,经评审可获得最高50万元的无偿资助。

与此同时,杭州依托产业园区、科技园区、高校资源,采取“一区多 园”“一园多点”等方式,建立起覆盖全市、功能完善 的大学生创业园,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创业孵化服务,打造大学生双创“蓝海”。目前,杭州共建立市级大学生创业园24家,市级创业陪跑空间39家。其中,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 家,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4家,入园企业1562家, 累计孵化成功6963家,带动就业四万余人。

截至去年底,杭州全市备案大学生创业企业销售额逾160.25亿元,纳税三亿余元。其中,销售额亿元以上的19家、千万元以上的267家、百万元以上的1257家。2022年,杭州新成立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创业企业7762家,带动就业1.52万人;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36.4万人。截至5月22日,今年新引进毕业一年内大学生3.5万人。

可以看出,杭州对于帮助毕业生创新创业的力度很大,也是很有诚意的。

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作用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保就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随着互联网等新的信息传播渠道迅速发展,教育部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新升级建成“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通过打造24小时365天“全时化、智能化”平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优质的“互联网+就业”服务,加强供需对接,加快就业岗位资源共享。

数字时代的到来,为优化公共服务提供了载体,同时也为就业市场创造了更多机会。《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50.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总量居世界第二。人社部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首次标注了包括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智能楼宇管理员、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等在内的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

就业的根本在于经济发展,关键在于提供岗位。当下的就业市场中,新兴数字职业备受年轻人青睐,正在成为一种就业新方向。根据招聘平台相关数据,2022年第四季度,数字产业招聘的职位数量在全国占比超过两成,数字经济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就能创造出更多新职业;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就业创业的提振作用,就能为促就业提供更多选项。

毕业季即将到来,与时间赛跑的促就业攻坚战已经展开。以精准定位优化公共服务效能,以贴心服务构建一体化服务机制,以创新赋能打造贯穿创业全过程的创业服务链,就能努力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机会,以高质量就业助力高质量发展。

文/赵志疆(媒体人)
编辑/柯锐
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