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是什么?为何要书写中轴?为何集中写门?为何用老照片?近日,在北京中轴线上的中国书店雁翅楼店内举办的《中轴之门》新书分享会上,该书的作者李哲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在李哲看来,中轴是由建筑群烘托而来,是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延展,而建筑群之间、建筑群自身,门是枢纽节点。

在《中轴之门》一书中,李哲循着老照片的蛛丝马迹,辅以文字的线索,进行抽丝剥茧的细节探究,将中轴之门的风云变幻、趣事逸闻、谜团考证一一呈现,同时也分“门”别类,深入解读,将中轴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娓娓道来。本期的京华物语,就选择了其中关于“匾额之谜”的部分,一起来聊聊过去北京城门上的匾额。

以下内容节选自《中轴之门》,标题为摘编者所加,非原文标题。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由出版方授权刊发。

《中轴之门》,李哲 著,北京日报出版社,2023年5月。

城门上的匾额

1915年底,全城换城门满汉双文石匾为汉文石匾,由书法家邵章题写。据《燕都丛考》:“各城门额,从前皆并书满汉文。民国纪元,以汉文石额易之。时贵阳朱桂莘长内务,以属邵君伯炯章,伯炯书成,颇自许,朱公付诸庸工刻石,邵君怒,驰书索回,朱公逊谢,改用良工乃已,今日各门之额,皆邵君之书也。”

宣武门匾额如今藏于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笔者还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看到了明代阜成门匾额,平则门明初石额亦藏于此。

宣武门满汉双文匾额(《中轴之门》内页插图)。

永定门石额和城楼清代木匾均藏于首都博物馆。当年很多匾额拆除后,暂存在内城西南角楼内的市政工程处太平湖仓库,可能时光流转,很多也就散落了。除了正阳门的石匾还在原处,笔者只在德胜门箭楼上见过展览的德胜门石匾,大清门的满汉双文匾在故宫收藏未展出。此外,至今未见到满汉双文石匾留存。

阜成门民国汉文匾额(《中轴之门》内页插图)。

五牌楼的“正阳桥”匾额

八国联军入城时,五牌楼的“正阳桥”匾额还在,不久后的1900年夏或秋,匾额丢失,空心了,后来在修缮时又补上了,修缮记录明确说“正阳牌楼一座,欠中心匾一方”。庚子年之前,前门大街五牌楼(正阳桥牌楼)上的匾额,是满文在右,汉文在左,这在《乾隆南巡图》里可以看到。修缮后的新匾额变成了满文在左。

《乾隆南巡图·启跸京师》里的五牌楼,满文在右,汉文在左(《中轴之门》内页插图)。

这牌楼的修缮远早于前门楼子。清末民初,可清晰看到正阳门箭楼匾额依然满文在右,而正阳桥牌楼匾额则满文在左,不再是以往的和谐,而是有点满拧。

正阳门箭楼满汉双文石额(《中轴之门》内页插图)。

为何会有这样的次序变化?有人说庚子国变后大清气数尽了,连正阳桥牌楼匾额都改为汉文在前了,这基本是臆想,到清帝逊位,规矩也没乱过,牌楼匾额也是朝廷修缮时自己换的。

有观点则认为,桥牌楼匾额一律满文在右,街牌楼匾额一律满文在左,这是当年为迎銮而仓促中整成了街牌楼匾额。的确,四牌楼这类街牌楼匾额皆是满文在左。

清初故宫和皇家坛庙满汉文匾皆满文在左。因书满文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左为上。乾隆年间改,满文虽以左为尊,但仍要按汉文顺序置于汉文之上(右),午门到神武门皆满右汉左。沈阳故宫仍存满左汉右。

那么正阳桥牌楼匾额也可能是乾隆时改的,改为满右汉左。有可能乾隆年之前,正阳桥牌楼就是按清初老规矩满文在左的。即使有《乾隆南巡图》为验证,也不排除这种可能。

匾额消失(《中轴之门》内页插图)。

如果是这样,其实是有两种可能性的。一种是仓促中按街牌楼更换了匾额,即重新制作;另一种可能是重修时,翻出乾隆年前老匾,重新用上。也就又成了满文在左,汉文在右,同清初一样了。

1906年之前的崇文门城楼(《中轴之门》内页插图)。

到了民国,就没有满文了,连汉文也重写了。

“使天下平安的门”

清朝入关以后,把明代的承天之门,改为天安之门,应是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时改名换匾。匾额上书“天安之门”,有满蒙汉三种字体,应是和顺治十年(1653年)的慈宁宫匾额同样,从右至左,满蒙汉依序排列。汉文采用了篆书,这样拉长字体与另外两种字体协调。满文采取了意译,意思是“使天下平安的门”。

之后取消三体文字,改为两种字体的天安门匾额后,上边的字迹印痕也在。去掉了蒙文,也去掉了“之”字,采用了楷体书“天安门”,比篆书字体更显庄重大气。清帝逊位之后,1915年底,内外城门、皇城门及故宫前朝匾额均由满汉双文匾改为汉文匾,“天安门”三个大字居中书写。

1950年劳动节,天安门的旧匾额还在。1950年国庆节前为安放国徽,挪走了匾额。1950年国庆时国徽已经安放,匾额此时应该已经挪到了后面。后来,这个匾额于1982年在一个木厂被发现,铜字已经没了,可以看到匾额上有字痕,还看得非常清楚,字痕显示为“天安之门”,也就说明这块匾额应是清初做的匾额,清代的天安门匾额和民国时期汉文匾额,其实是同一块。

挂的是青石匾额,还是木匾?

神武门直到1924年都还是清皇室掌管,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挂了李石曾(李煜瀛)题的木匾。后来换了石匾。1971年换了如今的,郭沫若题写,水泥边框,近年也进行过修缮。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挂了李石曾题的木匾(《中轴之门》内页插图)。

单士元先生在其《庭训闲话琐记——我与初创时期的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描述了民国时故宫博物院匾额的书写细节以及成立典礼实况。

这榜书匾额是由李石曾所写,他是两代帝师李鸿藻之子,也是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长和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善榜书,功力极深,这匾额是他在故宫文书科内,粘连丈余黄毛边纸铺于地上,用大抓笔半跪着书写的。单士元先生当时捧砚在侧。

但典礼当日,到底挂的是青石匾额,还是木匾,却说法不一。据单士元先生记述:1925年10月10日,举行典礼,当日神武门外搭起花牌楼,门洞上镶嵌着李石曾先生手书颜体大字“故宫博物院”青石匾额。但另一种说法是:木匾才是建院原装,青石匾额是1930年换上的,上款则是“民国十四年双十节”,下款“李煜瀛题”。

故宫博物院更换为青石匾额(《中轴之门》内页插图)。

木匾和石匾都有旧照,如果是如单先生所说,那就要探究木匾何时存在,从逻辑上看,第二种说法更合理。

原文作者/李哲
摘编/何也
编辑/罗东
导语部分校对/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