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阿那亚戏剧节艺术总监孟京辉、陈明昊,戏剧节主席马寅和来自四海八方的艺术家朋友、戏剧爱好者6月25日齐聚夜幕沙滩,共同庆祝阿那亚戏剧节完美闭幕。本届阿那亚戏剧节历时11天,,无论是艺术爱好者,或是戏剧发烧友,都在阿那亚戏剧节,找到真实的自我,以及属于自己的通向艺术的路径。借此契机,新京报记者对话孟京辉,从戏剧实践与公众参与的角度,探讨本届戏剧节的新变化和新突破。


2023年阿那亚戏剧节闭幕现场。


新京报:经过两年的沉淀,如今再看阿那亚戏剧节,它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哪里?


孟京辉:相对来说,阿那亚戏剧节相比于咱们国内的其他戏剧节来说比较年轻,你就会发现它的律动性特别强。我们经常去到阿维尼翁戏剧节,你会发现在很多演出中,剧院里白头发的观众特别多,那里完全属于一座非常具有文化与历史底蕴的城市。但是阿那亚戏剧节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社区,包含着自身的社区与本土文化,还有我们从外面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东西,融合在一起了。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它背靠大海,让这里发生的一切变得非常地有力量。由它引起的诗意也变得十分多元性,让来到这里的每个人都有一种参与感,产生的对话感也变得尤为地强烈。


新京报:在社区里举办戏剧节,人们或许会不自然地将戏剧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你觉得在这里戏剧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新的可能性?


孟京辉:我觉得戏剧首先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戏剧是有审美的,这点是必需的。你买一个杯子,还会评判它的形状、样式、温度,还有实用性等,但戏剧的第一要义就是审美,之后它才会连接着很多东西,比如社会性,还有自我对话的功能等。我觉得就是所有这些东西让戏剧构成了你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当我们说到戏剧的时候,大家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尊重,一点点向往,一点点诗意,一点点地对未来的期盼等集结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奔向自己的内心和未来。


《十二首情诗》在阿那亚戏剧节演出。


新京报:如何看待阿那亚戏剧节中所体现的多元性?


孟京辉:个性和共性是一种对立的统一。我有一次在上海参加一个电影节,主办方就是安排我住一个房间,这个房间曾经卓别林住过,还有一个伟大的哲学家罗素也住过。而在那个房间上还贴了一句话,“独立得越彻底,联系得越广泛”我觉得这是一个哲学的思考,又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所以我觉得在大海边办戏剧节也是一样,你感觉到它多元性的同时,肯定也会在某一瞬间能享受到它非常纯粹的东西,这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过程。


2023年阿那亚戏剧节候鸟300项目。


新京报:今年国外的作品非常多,剧目筛选上你有什么标准?


孟京辉:从某种角度来讲,不是筛选,是缘分。平时我们彼此联系得也比较紧密,三年疫情当中,也经常通信往来,互相交流。尤其去年我们《第七天》在法国阿维尼翁的演出,在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地见了一些老朋友,就想到可以请他们来到阿那亚戏剧节。


总体来讲,我对这次国外,国内的作品都非常满意,他们呈现了非常独特的艺术家个性和世界戏剧的趋势,一种先锋的姿态,平和的心境,还有一种不断涌动的生命力与戏剧张力,我觉得挺好的。而且大家一说到戏剧节,都表示要共同建立一个新的语境,我觉得特别好。


2023年阿那亚戏剧节“海边对话”现场。


新京报:这些国际上的剧目,未来有考虑帮助他们进行国内巡演吗?


孟京辉:已经有了,像《虫子》刚演完后就收到了国内三四个演出单位的邀约,其他的很多作品也都挺抢手。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是一种交流,文化必须交流,这样才能打破人心理上的一些藩篱,才能逾越很多障碍,能重新让人变得更加的美好与善良。


新京报记者 刘臻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