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在村里经营农家乐的段久军跟朋友借了一台相机,开始尝试拍金山岭长城,从小再熟悉不过的“边墙根子”,成了他镜头里的主角,农家院也变成了摄影主题小院。


段久军所在的村子名叫花楼沟,是金山岭长城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全村有606户村民,1800多人在册,常住700多人。1986年,金山岭长城景区正式营业后,村里发展起了一批农家乐,村民依靠景区,在家门口做旅游生意。


金山岭长城,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的美誉,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最初,村民们只是帮来到此地的摄影爱好者带路拎包,那时,段久军还觉得“摄影是城里人才能干的事”。后来,为了能跟这些拍长城的摄影爱好者搭上话,多招揽些生意,陆续有村民开始买相机、学着摄影师上山拍长城。


老一辈修长城、新一辈拍长城,一支拍长城的农民摄影队逐渐在村子里形成。目前,花楼沟村共有35名农民摄影师,其中经常出作品的人数过半。


冬季的金山岭长城。段久军 摄


从拍纪念照到拍长城风光


自打段久军有记忆开始,长城就是村里人崇敬的地方。“村民似乎有一种共同的意识,家里的大人会告诉孩子不要到‘边墙根子’底下玩。那时候虽然长城还没有修缮,但这种敬畏让长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段久军说。


在历史上,花楼沟村是个移民村,相传村民从山东、山西来到此地,有村的时候,就有长城。目前,花楼沟村民分14个小组,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花楼沟这个村名,也是因长城一座敌楼而得名——据说这座敌楼的门窗是用汉白玉雕刻成的,有精美的花纹。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金山岭长城开始修缮,段久军的父亲担任队长。“现在修长城是骡子驮着砖上山,那时候没有骡子,全靠人背着砖上山,一个人只能背几块砖,大工一天挣一块钱,小工挣几毛钱。”段久军对修长城印象深刻,“虽然挣得不多,但那时人们心里都有一股劲儿,就是‘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金山岭长城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缮完成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那时候的段久军已经初中毕业,到北京昌平打工,适逢景区开放,段久军返回家乡,在景区里做起了旅游生意。“最开始景区人并不多,都是靠着游客的反馈坚持下来的。”在农家乐的经营过程中,段久军发现,能在金山岭长城住下来的是摄影师和画家。


2003年,段久军结识了摄影师王荐吾,当时,王荐吾在村里住下进行创作,段久军还把他的作品挂在农家乐里。离开金山岭之前,王荐吾对段久军说,“这里挂的照片,再过几年就换成你们自己的了。”这段经历让段久军转变了想法,开始尝试摄影,王荐吾的话也很快得到了验证。


自从开始拍长城,段久军的农家乐生意也变得好起来,他慢慢接触到一些摄影团,有需要的团体,段久军也能为他们代课,讲讲摄影技能。“村里大部分人都在做农家乐,有时候一家里住不下,三五家会一块接待摄影团。”


摄影带动了农家乐生意,花楼沟村的农民摄影师也逐渐多了,原来在长城拍纪念照的村民,也转为拍长城风光。


2022年,运用延时摄影拍摄的金山岭长城。周保全 摄


放下炒勺跑上山,拍出获奖照片


村民周保全今年44岁,早先干过货车司机、建筑工人,在外边“漂”久了,周保全也想回家谋个差事,于是利用家里的房子,开了一间农家乐。


相比段久军,周保全拿起相机的时间相对较晚。


“最早的时候就是给这些摄影师背包,做向导、做助理,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2013年,周保全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最初开农家院时,周保全每天就是打扫卫生、做做饭,自从有了相机,他便开始跟着外地来的摄影师学习拍摄技巧。


周保全记得,当时他买的是一套入门级设备,总共花了6000多块钱,不过家里人很支持。“其实,单凭交流还是很难融入到摄影师的圈子里,只有拥有了设备、开始实拍,才能真正融入进去。”


“外地人千方百计从大老远到这来拍长城,我们自己守着家门口的长城,为什么不拍呢?”


在周保全看来,本地人做摄影师拍长城,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随时随地拍。


一天,正在收拾布草的周保全瞥见天空中突然乌云密布,于是紧忙放下手头的活儿,拿起相机就往山上跑,“像这种天气,有很大的概率会出彩虹。”周保全一刻也不敢耽误,顶着雨跑到敌楼上,雨停后,果然出现了彩虹,而且还是双彩虹。周保全始终忘不了那一次的拍摄,而那张照片也成了摄影佳作。


雨后,金山岭长城上空出现双彩虹。周保全 摄


段久军也偶然拍出过这种“大片”。2013年的一天中午,段久军正在给客人炒菜,外甥女看到外边的云形态和平时大不一样,赶忙告诉了他。段久军放下炒勺,带着相机就往山上跑,最终在半山腰拍到了后来获得“全国农民摄影大赛金奖”等多个奖项的《中国龙》。


当时已经拍了十年长城的段久军,已经在脑子里酝酿了许久这样的画面。这一次拍摄,让他坚定了自己对摄影的感觉,“天气很重要,但摄影师对时机和画面的把握也十分重要,流动的云彩在长城上,构成了极具动感的画面。当时在家里吃饭的摄影师团队,都没想到在大中午能拍出这样震撼的画面。”


10年间,周保全拍了10多万张照片;拍了20年,段久军家里的胶片早已拎不动,4T的硬盘就有20多张。“以前,人们叫我小段、段老板,现在,来的客人都叫我段老师。”段久军最开始很不习惯,但被客人叫着叫着,现在也自然了。


在花楼沟村,放下手头的活儿,拎起相机去拍长城的农民并不在少数,“正在地里干农活的村民,看到天气有变化,放下锄头,拿起相机,骑上摩托车就上山了,拍完回来接着干农活。这在村里已经是非常常见的景象了。”段久军说。


段久军拍摄的《中国龙》。受访者供图


拍生态、拍故事,年轻人玩起无人机


目前,花楼沟村有2名国家级摄影家协会会员、10名省级摄影家协会会员、近20名市级摄影家协会会员、40多名县级摄影家协会会员。村里成立了村级摄影家协会,段久军还担任滦平县摄影家协会主席。


现在,长城风光已不再是这些农民摄影师的唯一追求。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曾在长城落脚,每年的5月到9月,是本地可以看到黑鹳的时间。”金山岭长城脚下有滦河、潮河,当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被吸引而来的野生动物也成为了他的拍摄对象,此外,村里的老人、长城的传说,都是段久军感兴趣的题材。


金山岭长城周边,众多野生鸟类栖息。段久军 摄


周保全则更聚焦于长城本身。“在听说长城要进行第三次大规模修缮时,我赶紧进行了拍摄,因为有些东西修缮后就不一样了。修缮结束后,为了呈现出对比的效果,我又对之前的点位再次进行拍摄,能够留下这样的影像资料,非常有意义。”


在段久军的摄影主题餐厅里,墙上挂的照片,已经变成了自己拍摄的作品。他也通过摄影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例如为照片注册版权,还有外国游客购买他的作品,单张最高的卖出了2000元。段久军虽不会外语,但靠比划和简单的交流,他知道了这些外国游客买回去的照片,有的会挂在家里的卧室、客厅。“国外人喜欢的长城摄影风格不太一样,他们喜欢实景长城,不太喜欢云雾这种‘意象派’。”


如今,段久军和村里其他的农民摄影师也在尝试拍视频和做直播。段久军表示,视频后期还需要突破,目前,村民的直播账号尚没有发展起来,“粉丝多的万八千”。不过,面对新的传播方式,段久军发现,村里有的年轻人已经接过父辈的相机,同时玩起了无人机,航拍视频照片,丰富了拍摄的形式和视角。在花楼沟村这支农民摄影师队伍里,现在也有了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拍长城的接力棒,被下一代接了起来。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白爽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