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肖隆平) 7月1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共采购分会在京发布《中国公共采购发展报告(2022)》(下称“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公共采购总额48万亿元,同比小幅增长。公共采购的数字化转型步入发展快车道,四个特征越发明显。


数字化采购步入发展快车道


《报告》披露,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物流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公共采购的数字化转型步入发展快车道,数字交易、数字监管、数字服务的全面实现,进一步促进了公共采购阳光透明规范发展。


公共资源交易整合变革正在经历交易流程的数字化再造,全国各地都在推进数据“一网共享”、交易“一网通办”、服务“一网集成”、监管“一网协同”,长三角、长江中游、黄河流域的一些省市还探索建立区域一体化平台。


在数字化采购进程中,平台化采购表征明显。目前,我国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基本实现100%的进公共资源平台交易。近年来,我国电商化平台发展迅猛。央企不断加大“触网力度”,涌现出国网电商、易派客、欧冶云商等一批知名的央企电商平台。截至2022年底,央企的上网采购率达89%,电子招标率达81.4%。


▲7月11日,《中国公共采购发展报告(2022)》在京举行发布仪式。图/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共采购分会


公共采购的四个数字化特征


《报告》显示,我国公共采购呈现出了四个数字化特征。


首先,数字化驱动智能化,提升用户体验。目前,各采购平台都依托互联网实现了在线委托、在线签订采购协议、在线修改采购文件、在线评审、在线管理专家劳务费、在线确认采购结果、在线查询项目进度等,省去了以往烦琐的线下流程,得到了采购人、供应商的广泛好评。


比如,2022年底,湖南岳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自主开发的评标专家劳务报酬管理数智化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专家劳务报酬支付统一核算、线上管理、全程留痕、自动扣税、实时通知等功能,做到了专家劳务报酬支付过程中专家与代理机构完全脱离,解决了专家劳务报酬支付中监督缺失、税费流失、信息泄露等问题。


其次,以数字化驱动标准化,降低采购难度。各采购人单位、招标代理机构和行业协会不断优化采购文件的标准化编制、评审因素标准化设置,使供应商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采购文件要求,降低了竞标文件制作难度。


比如,福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福建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22年版)》,北京市财政局印发了《北京市政府采购文件示范文本(试行)(2022年版)》,涵盖了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询价、单一来源等各类采购方式。


再次,以数字化驱动远程化,节省投标成本。受近几年疫情的影响,各个采购平台都上线了远程开标系统,供应商“足不出户”即可远程对投标文件进行解密,完成开标过程,这大大节省了供应商投标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比如,哈尔滨、鸡西、大连、焦作、鄂尔多斯和佳木斯等城市实现跨区域合作,互享专家资源,开展远程异地评标工作。


最后,以数字化驱动透明化,畅通信息渠道。数字技术的应用,让采购信息实时可查,采购全过程留痕,让采购活动更加阳光透明。例如,海南省加快扩大“机器管招投标”试点项目范围,为早日实现各市县试点项目“零的突破”,要求招标人选择符合条件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不含交通、水务工程)施工项目推行“机器管招投标”,确保最少有一个项目参与试点。


数字化转型是“十四五”主旋律


《报告》认为,数字化转型是“十四五”时期的主旋律。公共资源交易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时期将以“坚持数字化方向,推进资源要素电子化交易”为主要任务,推动交易更加规范有序,推进交易信息阳光化。需要进一步探索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整合,打造结构化数字招标项目,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监管全流程标准化、数字化。


《报告》建议,要充分将统一的、标准的信息数据挖掘、利用起来,融合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多种应用场景,创新“服务”“交易”和“监管”方式,构筑依法、合规、自动、智能的公共资源交易体系。


《报告》亦披露,公共采购数字化存在两个挑战。比如,缺乏行业标准,引起行业共鸣。在数字化采购领域面临的挑战方面,例如,在调研的115家国企中,有66.7%的国企选择数字化采购面临的主要挑战为全行业缺乏标准支持,占比最大。只有58.3%的国企选择做了物品编码标准化,占比不高。


再如,仓储和质量管理数字化进程较慢。目前国企采购各环节逐步实现了数字化改造,尤其是寻源、采购执行、供应商管理、需求及计划,已经有超六成企业实现了数字化;但仓储管理和质量管理数字化进程较慢,主要源于这两个环节仍主要依赖人力,信息化比较困难,导致这两个环节数字化程度不高。


编辑 柯锐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