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郑艺佳)7月13日,在2023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数字技术赋能文旅热潮加速度”主题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博导,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宋瑞在主旨演讲中指出,科技是改变旅游和文化保护方式乃至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力量,期待文旅行业为数字科技提供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也期待数字技术通过不同方式为行业带来更大发展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博导,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宋瑞。

 

宋瑞表示,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科技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当前公认全球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的产业革命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都会产生全面的影响,数字技术正是其中的核心力量。数据显示,2012年-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由21.6%提升至39.8%。而数字技术给旅游带来的变化也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全面的。

  

在宋瑞看来,数字技术会对生产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全面的改写和调整,并且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文旅行业。例如在智慧导览环节,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蓝牙、基于位置服务(LBS)等技术,通过自动定位、景观识别、近距离感知、人机交互、多媒体展示等功能,为游客提供基于位置的个性化路线推荐、导览和讲解等服务。

  

具体来看,在2C领域,数字技术已经改变了消费者的旅行方式,使旅游体验更加丰富、有趣、便捷、具有互动性和创造性。据艾瑞咨询统计,有59.7%的受访中国旅游用户预订国内景区门票主要通过在线旅游网站;有87.2%的受访者通过手机移动端预订门票。从消费者开始有旅游意向,到了解信息、搜集攻略、参观游览、享受美食,再到之后分享体验,每个环节都可以看到数字技术的影响和渗透。特别是在支付方式上,旅行支票的诞生对现代旅游业十分重要,但实际上中国跳过了这一步,直接来到了电子支付时代。

  

在目的地和企业领域,数字技术不仅从前台影响营销方式,也从后台影响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式,并改变了目的地和企业与游客、用户的互动方式。目前,旅游企业、文博单位等,都会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年轻化、时尚化、生活化。在政府层面,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全线的、全方位的旅游监管,令游客能够更安心、安全地旅行。

  

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故宫博物院利用移动端手机平台开发了很多数字化产品:故宫应用APP、故宫游戏、壁纸和输入法皮肤、小程序、数字艺术展和VR互动体验活动,2013年便研发出了首款APP“胤禛美人图”,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了一个科普平台,让受众可以近距离接触、欣赏和学习到故宫文化。

  

宋瑞进一步表示,除了旅游,数字技术也在改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体系,给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带来全面深刻的影响,也使文化供需之间的对接更加精准有效,令文化的产业链条更加完善。她以非遗为例指出,中国有非常丰富的非遗文化,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也面临着问题和局限,比如社会化参与不足、传统“口传身授”模式影响传播、与现代人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等,而数字技术可以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例如目前短视频在非遗的传播推广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哔哩哔哩上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总数达到1.36亿;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数量超过1.4亿;快手的非遗内容创作者已超1500万,覆盖了96%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从螺蛳粉到烤全羊、从侗族大歌到蒙古长调、从黄杨木雕到少林功夫,网络视频几乎形成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内容全覆盖。

  

此外,宋瑞指出,通过数字技术、数字化的保护工程构建国家记忆是全球性的行动。目前,中国已经通过数字技术在这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非遗数字档案已成为传统物态档案之外,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又一主要资料模式。据介绍,公益品牌项目“天才妈妈”已在全国多地建立梦想工坊,收集、记录、整理当地各类非遗传统手工艺,目前已收录20多种非遗手工艺、50多种纹样,下一步还将建立“数字纹样库”。

  

“无论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效率提升,还是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数字科技都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企业来说,加快数字化的转型,也需要在多个维度的不同层面投入。我们期待文旅行业未来为数字科技提供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也期待数字技术通过不同方式为行业带来更大发展空间。”宋瑞表示。


编辑 李铮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