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爬华山云梯时意外踩空。图/网络截图


据央广网报道,近日有游客在爬华山云梯时意外踩空坠落,所幸被后面的几位男士接住。华山景区工作人员称,“景区内云梯没办法做安全防护,自景区开放一直是这样,如果觉得危险可以选择绕路。”并表示:“领导非常重视,正在开会研究,后续想要避免这种危险情况发生或将关闭云梯”。


此次事件虽然有惊无险,但实实在在让人后怕。同时,也引发人们对类似华山景区这种山岳型景区安全问题的关注和热议。


山岳型景区是我国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安全一直是山岳型景区建设、开发和运营的重点关注领域,目前也已经形成了保障山岳型景区安全的系列制度规范。


比如2021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旅游景区安全防范要求》就规定了山岳型旅游景区安全防范的基本要求,重点部位和区域防范要求,系统技术要求以及施工、检验、验收、运行与维护要求等。


《防范要求》明确了行人游览线路包含在景区的安全防范重点部位和区域中。要求景区保证人员的安全通行,并在警示标识、导向标识牌、安全和隔离护栏、监控装置和紧急广播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


作为知名景区,华山景区在这些方面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但要看到,山岳型景区由于地形复杂、气候状况和自然环境多样,导致旅游安全管理难度大,救援难度高,更需要在相关制度指引下,下更大功夫去保障旅游安全。


必须强调的是,安全保障的方式和力度一定要应时而变。过去的惯常做法没有引发安全问题,并不代表就绝无安全隐患,更不意味着没有改善和优化的余地。


华山景区工作人员以“云梯没办法做安全防护”“一直是这样”为由,否认改进的必要性,显然难以让人信服。


虽然游客始终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但是景区以及管理部门也要采取积极措施,不能将保障旅游安全的责任寄托在游客自身的避险能力上。


此次游客在云梯坠落,正是个提醒,华山景区不妨以此为契机,在景区安全管理上下番硬功夫,莫让潜藏的危险变成现实的事故。


其实,近几年,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旅游市场的发展,影响旅游安全的因素也在变化,其产生影响的模式和形成的最终影响也与过往有明显的不同。


比如,大众旅游时代,很多缺乏旅游经验的游客加入到旅游行列中,在参与登山等对体力和技巧有一定要求的活动时难以从容地应对陡峭、狭窄和潮湿泛滑的山道,更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再如,随着参与旅游活动的游客规模显著增长,一些景区、特别是热门景区所面临的承载压力远远超出以往,在山岳场景承载力相对有限的状况下也容易产生新的安全隐患。


还有,游客在旅游活动中更多地依赖移动手持设备,其频繁拍摄和发朋友圈的行动也常常使得自身在山岳环境下出现风险。


此外,极端气候状况的发生,也会产生更多的安全隐患。


类似的变化还有很多,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山岳旅游景区的风险敞口。


这就要求,景区对当前面临的风险特征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要根据变化特征,优化改善旅游安全管理制度,精细化到每种具体场景、每个环节步骤,从管理人员、作业流程、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包括建立更完善的安全生产台账,并将安全保障与对从业者的激励、约束机制联系起来。


同时,保障旅游安全,还要严守承载力底线。既要利用好现代技术预警、疏导和引流,适时监控客流移动,发现和消除危险隐患,也要对游客进行有效及时的风险告知和信息互动,发挥游客自我保障安全的主动性。


此外,要改善安全设施的过时或老化问题,对重点风险区域进行警示或标识,科学规划游客避险区域,落实应急救援体系,还要有特殊情况下的紧急情况预案。


总之,涉及安全问题的方方面面都不能马虎,牢牢把握底线思维,以“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心态构建整体景区安全环境,才能保障好游客的出游安全。


撰稿/杨劲松(中国旅游研究院)

编辑/迟道华

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