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红色印迹为站点开展研学,培育“纪念馆之星”宣讲红色故事,用短视频记录红色记忆……在“‘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推出的“红色行”行动中,首都高校力量积极参与到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播之中。


近年来,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片区建设不断深化,蒙藏学校旧址、清华园车站旧址面向社会开放,“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重要点位整体亮相,为了充分发挥北京市红色资源丰富和高校云集的优势,“红色行”机制结合首都重点红色场馆各自特色,精心设计“觉醒年代”研学行、“纪念馆之星”培育计划、“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三个项目,通过红色历史我来学、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视频我来拍,引导高校学生在参与首都文化建设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


首都高校师生追寻红色印迹,为红色文化研究贡献智慧


17个红色研学项目、6条精品研学路线、学生组成研学小组……在“觉醒年代”研学行项目中,高校师生们重温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历史。


记者了解到,“觉醒年代”研学行由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承办,依托以北大红楼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群,发挥片区文物和史料优势,根据年度工作重点设置研学项目。高校学生组成研学小组,高校教师担任学术导师,由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指派一名编研人员作为馆方导师兼项目管理,共同开展党史研究、内涵挖掘、革命文物史料研究,力争推出一批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研学成果,为红色文化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自5月下旬项目启动以来,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设置了“《新青年》杂志研究”“蒙藏学校旧址及其历史研究”等17个红色研学项目、遴选“李大钊故居——蒙藏学校旧址——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北大红楼——观看《觉醒年代》舞台剧”等6条精品研学路线,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印刷学院七所高校的近百位师生对接联络,为各团队提供近距离接触革命文物、共享珍贵文献史料等研学条件。


7月13日下午,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举办守常研究院暨“觉醒年代”研学项目集中开题会,来自北京大学等高校和来自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等研究机构的八位课题负责人作开题汇报,评审委员会对内容进行点评,并针对课题不足之处给出了修改建议。


“纪念馆之星”培育计划旨在打造首都红色文化宣讲传播的重要品牌。该计划由香山革命纪念馆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共同承办,面向高校招募培训红色故事青年宣讲员,围绕特定革命文物、历史阶段进行有思想、有深度的专业讲解工作,形成长期、稳定的高校红色故事青年宣讲队伍。


5月27日,该计划启动暨第一次培训在香山革命纪念馆举办,5所高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联合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学生先后在展厅内实地观摩培训老师的专业讲解;香山革命纪念馆全国五好讲解员通过讲座形式,让学生对培育计划内容、红色讲解内涵本质、展厅讲解礼仪技巧、香山革命历史等方面有了初步认识。北京古都学会影像专委会副主任闫树军等嘉宾受邀对第一批学员进行语言技巧、站位手势、历史知识等方面的指导。


截至目前,来自上述5所高校的60余名学员已完成为期六周的培训且顺利通过现场考核评价,初步具备了讲解员的基本素质和上岗条件。7月13日上午,第一批已经通过考核的十余名青年宣讲员在展厅面向参观观众进行了实践讲解服务。


“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则引导高校学生用短视频记录参观的红色印迹、讲述的红色故事、感人的红色记忆、身边的红色文艺等,并在抖音、快手、B站等网络平台上集中展示,年底组织微视频评选和召开颁奖暨成果发布会。该项目由新京报社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共同承办。6月2日,“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正式启动,面向首都高校全体青年学生群体,征集一批记录高校青年学生红色文化感悟的优秀短视频作品。


6月11日,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印刷学院5所高校的50余名学生分成两组分赴北大红楼、中法大学旧址,中国人民抗战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和宛平城进行了首次主题拍摄。7月10日-12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9所高校的70余名学生分别前往香山公园双清别墅、李大钊故居等地参观拍摄。


7月12日下午,中法大学旧址,大学生正在参观、拍摄。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已开展十余场重点活动,数百名首都高校学生参与


目前,“红色行”相关项目已开展十余场重点活动,数百名首都高校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参与其中,部分项目如“纪念馆之星”的报名人数和拟参与高校数远超计划,“觉醒年代”研学行项目需要通过遴选方式确定参加人员。


在“红色行”的契机之下,一批红色文化研究项目得以设立,高校师生聚焦难点热点贡献智慧。如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专门成立的“守常研究院”,邀请了权威专家学者与师生共同开展以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史为核心的研学活动,开展对《新青年》杂志、李大钊革命文献、蒙藏学校旧址历史等17个红色热点的挖掘研究,预期将取得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丰富发展北京红色文化。


此外,“红色行”还提供了一批社会实践岗位,助推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成长成才。“纪念馆之星”在三大重点红色场馆设立专业讲解岗位,供大学生进行短期或中长期实习,激发其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信心与决心。


随手拍活动激发了高校学生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第一批拍摄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独立自由勋章雕塑”等21部微视频已经审核,涵盖“纪实作品类”“主播采访类”“情景短剧类”等多个类型,经优化调整后即将在相关网络平台予以展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仍在拍摄中的团队还将采用视频日志、音乐作品的演奏和演唱等方式进行红色记忆的呈现,以期贴近年轻人喜好、凸显专业所长。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生李心好是“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的参与者之一,在团队中负责串讲人的工作,她告诉记者,“中华一脉 同心筑梦,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果”是他们的拍摄主题,希望以此学习先辈们在民族工作道路上进行的尝试和突破。在探访完李大钊故居和蒙藏学校旧址后,她最大的感触是革命岁月的艰苦和不易,“有他们才有我们,所以我们应该勿忘国耻、铭记先烈。”


7月12日,李心好(中)和团队成员在李大钊故居取景拍摄。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生于鑫铭在参加“纪念馆之星”培训后表示,红色宣讲员是一支以语为刃的文化先锋队,用有限的表达唤醒人们心底的声音,“宣讲员作为红色历史的传递者,需要了解和掌握语言的‘塑造力’”。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起民担任“觉醒年代”研学行活动的团队指导教师,认为研学行有助于学生领会伟大建党精神,回到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历史现场,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学深悟透。


据悉,高校学生对“红色行”相关项目持较高关注度。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官方微信公众号专题编发的“觉醒年代”研学行项目相关文章,网络阅读量达一万次以上。“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项目微博话题#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单条微博阅读量合计420万,APP专题网页点击量在2.2万次以上。


新京报记者 罗艳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