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人在家,“对付一口”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在北京市西城区,据不完全统计,超过10%的老人享受养老助餐服务,227家“父母食堂”自去年9月上线以来,累计消费人次达54万。

 

目前,西城区设置了309个养老助餐点,有的在养老机构、养老驿站内,有的是社会化餐饮企业,还有的是成熟餐饮企业增设的为老服务。

 

口味清淡、营养均衡、价格低廉,是老年餐的特色。除此之外,老人还会有送餐上门的需求,但由于经营成本问题,“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部分社区探索利用“时间银行”等方式,发动邻里力量完成爱心送餐。


西城区一家“父母食堂”外,老人们在购买餐食。西城区民政局供图


送餐上门 六旬邻居服务七旬大爷

 

近两个月,每天中午11点多,西城区牛街街道居民王力(化名)都能收到来自邻居的“爱心送餐”。

 

王力今年70多岁,是一位独居老人。由于腰不好,行动不便,吃饭成了难题。距离王力家最近的驿站是南线阁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附近老人可在此订餐。到了中午,同社区一位60多岁的邻居会来到驿站为王力取餐,然后送到王力家中。

 

随着人口老龄化,市民对为老服务表现出更多需求。

 

南线阁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站长苏云飞介绍,该驿站辐射周边4个社区,常住的60岁以上老人有5300名左右。根据相关标准,养老驿站要提供六大类服务,助餐服务居首位。在该驿站,老人可以通过线下、线上、电话的方式订餐,可堂食也可自取,每天订出老年餐二三十份左右。

 

“来订餐的老人什么样的都有,高龄独居的、双高龄的、家里有失能老人的……做饭对老人而言比较费事儿,有的胃口也小,直接买餐更加方便实惠。有的双高龄老人,来这儿点一份餐,俩人都能吃好。”苏云飞说。由于地处牛街地区,该驿站同时提供清真餐和非清真餐,前者由有资质的清真餐厅供应,后者由位于新街口地区的一家中央食堂供应。

 

在西城区,这样的助餐点分布在各个街道社区。

 

西城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有养老助餐点309个,2022年创办了“西城区父母食堂”这一品牌,现在共上线227家。在这些点位,老人可吃到专门的老年餐,每顿价钱在22元左右,基本养老服务对象能享受进一步优惠。

 

需要在外用餐的老年人或许比我们想象中更多。西城区60岁以上老年人共有31万,享受助餐服务的比例在10%以上。“父母食堂”上线不到一年,累计消费人次达到54万,消费额1100万元。

 

“很多人觉得老人退休在家,对付一顿就行,其实有些老人是做不了饭的,一来外出买菜行动不方便,二来独居用火怕出安全隐患,因此开设社区老年餐桌和送餐上门服务是刚需。”西城区民政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从政府一手负责到全面开放市场

 

西城区养老助餐点的扩容,经历了从政府一手负责到全面开放市场的过程。

 

2009-2015年,西城区养老助餐点“从无到有”,由政府负责建设养老餐桌。这一服务解决了部分老人的用餐需求,但实践中发现,老人行动范围有限,政府设置的助餐点做不到全面铺开,服务量较少。从2015年之后,西城区开始动员社会力量,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加入到养老助餐工作中来。

 

2016年开始,西城区开展养老助餐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通过发放一次性建设补贴的方式,鼓励养老服务机构、餐饮企业、机关食堂、养老服务驿站等利用自有的餐饮功能,开展老年餐桌新建、改建工作;对提供养老助餐的餐饮企业、养老服务驿站给予助餐营业额6%的流量补贴。2019年起,给予承接老年人自助消费养老餐的服务机构50%的流量补贴。

 

相比并不完全专注于供餐服务的养老驿站和养老机构,社会餐饮企业在制餐方面更加专业。在227家“父母食堂”中,社会餐饮企业有131家,占比超一半。西城区还引入了一些知名度高的餐饮企业,如华天、华方、和合谷等,以带动更多社会资源加入。


老人们在西城区月坛街道华方养老配餐中心用餐。西城区民政局供图


2021年开始,西城区进一步开展数字化养老助餐服务模式试点,2022年发布了《西城区养老助餐服务实施细则》,上线养老助餐服务平台,搭建由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助餐点、社会餐饮企业、机关单位内部食堂、集配中心等多种主体组成的服务体系,加密网点,让老年居民可以在10分钟内获得助餐服务。

 

不过,要想让更多社会机构参与养老助餐,仍需要解决盈利问题。

 

广内地区一家老年食堂负责人告诉记者,相比社会餐饮,老年餐价格低,加上房租、水电、员工等成本,盈利比较少。该食堂位于居民区内,周围退休职工众多,每天接餐量在70-100份不等,老人可堂食,有需要也可由工作人员送餐,根据距离收取3-5元不等的配送费。

 

上述西城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也坦言,社会餐饮企业在老年餐供应方面面临的情况不尽相同。对于成熟的餐饮企业来说,由于场地、人力是现成的,提供老年餐不会增加什么成本,还有利于提高企业声誉;而对于单独经营老年餐的点位,则需要拓展和吸纳更多客流,增加服务专业性。

 

对此,西城区在给予基本养老服务对象5元就餐补贴不变的基础上,将运营补贴进一步细化为两类主体:基本养老服务队伍(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和社区助餐点,统称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享受每人每天3元的运营补贴,补偿其为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免费送餐和代垫就餐补贴的成本;社会餐饮企业和机关食堂按服务量每年进行以奖代补,年服务5万单,给予运行补贴20万元。另外,所有类型的养老助餐点都给予了一定建设补贴。

 

企业自身也在谋求新的赢利点。上述老年食堂负责人称:“老年餐不会增加太多收入。我们尽量在晚上增加一些社会餐,比如可以打包的熟食等,吸引年轻人来消费。因为处在居民区内,附近企业不多,客流量还不太大,慢慢来吧。”

 

如何打通养老助餐“最后一公里”

 

老年人的用餐需求除了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外,还有一个就是配送服务。

 

根据西城区前期统计,购买老年餐的老人主要集中在60-80岁年龄段,其中70-80岁的人数占比甚至高于60-70岁。一部分老人会选择到店用餐,而外带的情况下,子女帮忙取餐的比例不小。随着行动能力下降,老人对配送的需求更高,不过,并非所有点位都有条件增加送餐服务。

 

“助餐这块没什么利润,如果增加送餐,单独养一个送餐员,起码要有供餐百份以上的规模,不然人力成本摊不过来。即便另养一个,在饭点也送不过来,外卖企业在用餐高峰期又不接受私下点单。”苏云飞说,驿站工作人员也可以送餐,收取5元服务费,但因人手有限,服务对象仅限于的确有刚需的老人。

 

今年4月份左右,牛街街道开始试点“时间银行”。这个项目鼓励居民成为志愿者,在社区提供送餐、陪同就医、取药等为老服务,志愿服务可以以积分的形式“储存”起来,一定时间后兑换服务或餐点。

 

苏云飞将王力的需求发在“时间银行”的微信群里,很快就匹配上了一对老两口志愿者,平时由男方送餐,有事的时候则由女方送,两个多月风雨无阻。她认为,如果有好的激励机制,发动社区志愿者是一种可行的模式,社区中既有有活力的老人,也有在地单位党支部,都能成为为老服务的贡献者。

 

接下来,西城区希望进一步增加送餐服务,探索公益助餐、降低配送成本等方式,联动社会力量,打通老年餐的“最后一公里”。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朱名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