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图/IC photo


“大学生就活该一小时16元给你打扫卫生?”


近日,一名大学生辞去优衣库兼职工作后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的“避雷”帖引起了广泛讨论。然而面对发酵的舆论,该大学生小k最终选择了删帖,希望舆论平息。


据小k所言,优衣库薪资少、规矩多、工作累,基本每天都要加班,要写感谢卡,并且还要打扫卫生。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话题冲上热搜后,并没有如以往一般引起广大“打工人”的共鸣。相反,网友的目光锁定在了发帖人的身份“大学生”上,作为“过来人”,他们认为小k的痛苦主要来源于自己对职场不切实际的幻想。


“咋,轻轻松松就想月薪1万?”“都被惯坏了!没经历过社会毒打!”“明码实价,不愿意可以不去!”帖子发布后,小k面临不少指责。

但小k的吐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翻阅小红书等更为年轻化的软件,类似的帖子多如牛毛。也存在工作两年的正式员工因强度大身体吃不消而选择离职的案例。优衣库在年轻兼职者中更是被戏称为“辛者库”(清代一种包衣组织,专以从事大内或王公府第等地贱役苦差为职)

此外,学生兼职市场“鱼龙混杂”也不是新鲜事。主要由学生群体构成的兼职员工,在与企业自主协商薪酬问题时,看似是“你情我愿”,但社会经验较少、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学生,有时难免会遇到“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困境。


这样看来,大学生的想象跟职场现实有落差,并由此引发吐槽,并非不能理解。而如今的网络情绪何尝不是一种对大学生群体的偏见。


学生群体缺少社会阅历,很大程度上不是其个人选择造成,而是由教育模式、成长环境等客观因素所决定。


面对行业内卷与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甚至高中生选择走出“象牙塔”,提前积累社会经验。通过兼职、实习等方式,他们一步步“试错”与反思,甚至于对自己切身体会的行业不合理现象提出质疑。这些,是独属于新一代年轻人的勇气,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


“被惯坏了”“自视甚高”等砸在年轻人身上的标签,又何尝不是“过来人”基于自身视角与立场上的“管中窥豹”?类似“还没被社会毒打”之类的金句表达,倒颇像另外一种形式的“恐吓”,对初次踏入社会、尝试职场的大学生并不友好。


网络上引起争议的那句“大学生就活该一小时16元给你打扫卫生” 虽有“孩子气”的愤懑情绪,但也未尝不见其直面“现实骨感”后的价值反思。


与其说大学生吃不了打扫卫生的苦,或瞧不起一小时16元的薪资,不如说在快销领域的兼职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期待落了空。


许多人在经历了类似的落差后,除了在社交媒体发布“避雷”帖,还分享了许多择业的心得。这类帖子对话“后来者”,试图留下一份善意的提醒,以帮助相似处境的年轻人去找到一个于自身而言更有意义的方式,为社会创造“价值”。


只要是合法、真实的信息,这样的“避雷”与提醒,不应该被苛责。社交网络本就是交流的平台,无论话语权高低,任何群体的真实发声都值得尊重。


而社会经验丰富的“过来人”,走过一些坑,避过一些险,对生活的不易有切身体验,对年轻人才更需多持一份宽容。通过分享自身经验,在互联网上形成温暖、理性的社群互动,好过站在狭隘立场上的情绪对立。


撰稿/许拓颖(研究生)

编辑/迟道华

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