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10时,随着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运河号”刀盘抵达接收井端头区,标志着东六环改造工程东线盾构机即将接收,这项国家级创新工程有了突破性进展。


在这一节点性时刻,记者来到了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现场,随着电梯抵达地下26米处,目之所及,隧道里的东六环已经有了雏形。沿着隧道向前,“运河号”盾构机正在繁忙作业,伴随着机械设备运行的轰鸣声,管片吊机吊起管片进行安装,组成东六环道路的基本骨架。


再有一个月左右时间,“运河号”盾构机将完成所有接收工作,这也标志着“运河号”完成7341米隧道掘进工作,成功攻克地上99处环境风险源,完成了整个东六环改造项目的隧道掘进工作。记者了解到,整个“运河号”盾构机掘进过程实现了隧道滴水不漏、地面零干扰,目前这些领先水平背后的核心技术在国内其他项目中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东六环入地,缝合副中心城市空间


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项目,承担着“打造缝合城市功能的创新发展轴、有效织补城市空间、解决高速公路分割城市问题”的重要使命任务。


工程南起京哈高速立交,北至潞苑北大街,路线全长约16公里,其中盾构段长约7.4公里。盾构隧道直径15.4米,每洞布置3条车道,分为三层,上层为排烟通道、中间层为行车通道、下层为疏散救援通道。最深处位于地下75米,是北京市埋深最大的地下隧道。


“东六环路相当于城市副中心的中轴线,东西两侧分布着办公区、商务区、副中心站等重要功能区域。而现状东六环路交通拥堵、高路基的物理条件,将城市副中心东西两侧一分为二。”据首发建设公司东六环项目处负责人何历超介绍,东六环改造工程建成后,北京城市副中心区域多条市政道路将实现东西向贯通,可有效“缝合城市空间”,让市民工作、生活、交通更加便利。


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运河号”盾构机,量身打造大国重器


整个东六环改造项目隧道具有长、大、深三个特点,盾构一次连续掘进最长距离达4770米,是全国大盾构连续掘进最长的隧道之一;隧道设计断面直径达15.4米,在国内高速公路盾构隧道领域尚属最大;隧道最深埋深约75米,最高水头达65米。同时还穿越京哈铁路、副中心枢纽站、地铁6号线、通三铁路等风险源99处。


首发集团联合中交隧道工程局、中交天和结合项目工程环境、施工特点,量身打造了大国重器——超大直径盾构机“运河号”。其开挖直径16.07米,整机总长约145米,总重量约4500吨。


自2021年8月正式始发,“运河号”盾构机经过始发、过站、接收、穿越风险源等,历时23个月,平均日进尺达14米至16米,最高日进尺24米。所有接收工作完成后,这也意味着“运河号”盾构机即将完成东六环隧道掘进的使命。


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技术创新,填补行业空白


在“运河号”盾构机内部,不同的是开创性研发应用了一套“制浆—储浆—注浆”一体化集成系统,有效解决双液浆长距离运输“质损、低效、高耗”难题,实现节能环保。中交隧道局东六环项目技术负责人吕计瑞介绍,工程首次在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内创新性应用同步双液注浆技术,大幅提升隧道稳定性和防水质量,填补了行业内的一项空白。


如今,随着“运河号”盾构机完成7.34公里隧道掘进,超大直径盾构同步双液注浆工艺技术优势显著,隧道上浮控制由传统的30毫米水平提升至10毫米以内,35.5万平方米管片衬砌始终保持“不渗不漏”的一级防水标准。


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完成后,原址将建设六环公园,有效织补城市空间,缓解交通压力,使通州城区与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融为一体,对促进京津冀区域交通协同发展、提升北京市交通服务水平、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实习生 康嘉希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