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应该有怎样的认知,如何认识新时代的教育,新时代的成长,新时代的儿童?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何用阅读做载体,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7月16日,《每个家都是学习的好地方:家庭语文教育指南》新书分享会在首都图书馆举办。分享会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中国关工委健体中心全国校园健康委员会绘爱工程副主任、央视网少儿守护人家庭教育专家付立平主持,从“新的语文学习时代”对家庭教育的新要求出发,探讨了营造浸润式家庭学习氛围的可行方法。“每个家都是学习的好地方——‘阅读家’公益伴读家庭计划”也于现场正式启动。


7月16日,《每个家都是学习的好地方:家庭语文教育指南》新书分享会现场,活动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智元微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首都图书馆联合主办,阳光少年报协办(主办方供图)。


活动中,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王玲湘,《阳光少年报》总编辑赵洪涛,知识IP疯狂爸比主理人、时间知道CEO闫鹏,以及该书的作者、语文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欣歆等共同围绕着中小学生家长面对的家庭教育难题以及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展开讨论。


家长要跟孩子看到同样的世界


“每个家都是学习的好地方。这个地方安全、温暖、有信任感,家长能认真陪伴孩子,让孩子获得真实的成长。”在吴欣歆看来,语文可以承担育人的全部内容,可以有效地推动一个人的发展,“语文里边有很多东西,有文字、有词汇、有文学,有我们看待世界的思想方法和观念。”吴欣歆认为,通过语文学习,孩子能获得更丰富的经历、阅历,思维、审美得到良好的发展,能变得有韧性、有强度、有质感,在阳光下能折射光,在没有光的时候自己也能闪闪发光。


为此,吴欣歆创作了《每个家都是学习的好地方:家庭语文教育指南》一书,从认知突围、情境建构、习惯养成、思维发展四个部分出发,围绕寻找“人生之书”、营造家庭语言环境、优化家庭生态系统、做好整本书阅读、学好看图写话、实现创意表达等13个主题,意在刷新家长的“语文观”和“学习观”,帮助孩子提升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核心素养,拓展学识见识,培养审美情趣,实现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具备应对未来生活的学习力和应变力。


《每个家都是学习的好地方:家庭语文教育指南》,吴欣歆 著,智元微库 OPEN MIND丨人民邮电出版社,2023年7月


在家庭教育当中家长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面对这一提问,王玲湘给出的答案是认知。那么,如何进行认知突围呢?王玲湘认同吴欣歆在《每个家都是学习的好地方:家庭语文教育指南》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家长应该首先确立几个教育的坐标:面向未来,立足国家,面向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果这三个维度,你能找一个最大公约数,认清自己的孩子,依据他的规律,从兴趣到乐趣到志向去培养孩子的话,就是我们的认知突围。”


而在吴欣歆看来,家庭教育的关键方法是“近视身边无英雄”,不用英雄的姿态去俯视孩子,要以日常状态跟孩子正常交流,用彼此的信任,真实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家长要跟孩子看到同样的世界,用平等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家长也要成为优秀的学习者,跟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家长最难解决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


闫鹏直言,家长最难解决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在过去两年时间里,闫鹏一直在新媒体上从事家庭教育的知识普及和知识传播。面对家长形形色色的问题,闫鹏发现,其中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家长如何与孩子进行情感联结?这其中包括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发现孩子的优点等,“他们的眼中孩子是没有优点的。哪怕孩子这学期考了98分,家长看到的也不是孩子努力得来的那98分,而是在问:‘你的2分怎么丢的?’‘睫在眼前长不见’,孩子最大的优点,往往就在我们最习以为常却又视而不见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而言,在闫鹏看来,海淀妈妈的“卷”和焦虑不止是海淀妈妈的问题,只有将目标放在行动上,一件事一件事去解决,把所有给到孩子的大目标、大方向切成小颗粒,小目标,小方向,才能收获孩子和父母人生当中的“小确幸”,这样家长的焦虑自然也会少很多。


付立平发现,家庭教育中,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亲子关系永远大于解决问题,“我们不要赢了孩子,而是要赢得孩子。”付立平表示,阅读能够触动孩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进行更深度的自我认知和思考。当家长觉得跟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没有太多可以沟通交流的话题的时候,共读一本书,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如果在阅读这件事情上跟孩子有话可说,可以跟孩子分享你的想法,有时候孩子会觉得你也是一个非常棒的家长。”


对此,赵洪涛表示:“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是家长自己的问题。家庭教育中的难点,可能也是家长自己的难点。”在这里,他非常认同吴欣歆在书中所说:当好父母,要具备“三力”,一是支持力,二是影响力,三是服务力,“我们怎么跟孩子站在一起,怎么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跟他有一个有效的交流?”


记者/何安安

编辑/王菡

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