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知识”“我第一次知道盲文是六点盲文”“盲人看不见但他们好厉害”……7月19日下午,近30名新京报小记者走进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的中国盲文图书馆,在馆内常设的视障文化馆、触觉博物馆、爱眼博物馆学习盲文相关知识,用眼睛与纸笔发现和记录对盲人群体的了解。


了解盲文知识、在黑暗中行走,小记者沉浸式感受盲人日常生活


盲人是都看不见吗?他们如何写字看书?盲文是什么样的?盲文书又是什么样的……心中带着诸多疑问,新京报小记者进入了视障文化馆。


“视力残疾包括全盲和低视力,主要分为四级。”参观刚刚开始,中国盲文图书馆助理馆员于老师就为小记者们详细解答了我国视力残疾的分类,并在一张全国盲人数据分布图前讲起盲人群体的情况。在这张分布图前,数个不同字体的“瞽(gǔ)”排成一排。


新京报小记者跟随中国盲文图书馆助理馆员于老师走进展馆。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摄


“这个是什么字?”有小记者现场提问。于老师拆解“瞽”字为小记者们答疑,讲述从古代起我国盲人在音乐创作等诸多领域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后又从“中国盲文之父”黄乃讲起,为小记者们科普了盲文的发展历程、现行盲文的书写规则、盲人书写盲文的主要工具和方式等等。


在一面类似于洞洞板的透明塑料板前,于老师讲述了盲人在书写盲文时的不易,“他们用一个小锥子一样的工具扎盲文,有的孩子刚开始学习扎盲文的时候,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有的就会把下巴放在手上,借用脑袋的力量去扎盲文。”


新京报小记者体验六点盲文。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摄


盲人日常出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记者注意到,在视障文化馆还有一间特别的房间:黑暗体验室,专为普通人体验视觉障碍带来的不便而设计。体验室里伸手不见五指,需要左手一直摸着墙面前行,同时,耳边还会传来汽车声、人声等不同的声音,模拟盲人在外出行时的环境。


在进入体验室前,于老师提醒小记者们,进入黑暗体验室前不能带任何会发光的电子设备,比如手机、电话手表等等,“左手摸着墙面慢慢前进,如果你害怕,就把右手搭在前面人的肩膀上。”


对于充满着神秘与未知的黑暗体验室,不少小记者在进入前十分兴奋。记者跟随其一起走进黑暗体验室,发现小记者们在黑暗环境下走路很慢,有的小记者还会忍不住叫出声来,也有小记者表示“什么都看不见,眼睛瞪大也看不见,太可怕了”。


这段经历也让小记者们难以忘记。新京报小记者、朝师附小太阳星城学校四年级学生菅子贤表示,“现在才知道盲人有多难,他们在那么黑的环境下走路,得有多难受啊。”新京报小记者、培新小学三年级学生张锦萍牢牢记住了于老师的话,“老师说不能带会发光的东西进去,因为在黑暗环境下突然有个东西亮起来,对我们的眼睛是有伤害的。”


把世界“文物”搬进盲图,300余件展品可触摸


“咱们出去看展览,一般的展品都是不可以触摸的,展品前有玻璃罩、展区隔离线,只能用眼睛看。但是盲人群体看不到,怎么办呢?”在中国盲文图书馆五层的触觉博物馆前,于老师用一个问题引导小记者们思考。


触觉博物馆入口处写着“触摸文明”四个大字。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摄


记者了解到,触觉博物馆的设计思路就是尽量有效地利用盲人的触觉和听觉,带给他们完整的观展体验。这里没有玻璃罩、没有隔离带、没有安保人员,每一样展品、每一个场景都触手可及。这也是国内第一家从基础设施到展览内容均是针对盲人的特点进行特别设计的触觉博物馆。


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一部分制作成的浮雕作品、仿制的十二兽首、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模型、缩小版的古代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在这里,盲人群体可以尽情地触摸展品,在安全的环境下用指尖感受文明。于老师告诉记者,馆内所有展品均为复制品,大大小小共有各类“文物”300余件。


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小记者们也很兴奋,在得知可以上手触摸后立马上前。有的小记者还拿出手机和十二兽首中与自己生肖属相相同的兽首合影留念。


当天,小记者们还进入了爱眼博物馆参观,了解爱眼、护眼的知识。在一个巨大的眼球模型前,于老师为学生们科普了眼睛的结构,并叮嘱学生们日常生活中要养成爱护眼睛的好习惯,不在黑暗环境中长时间看书、看手机,也不能长时间玩手机游戏。


小记者在爱眼博物馆体验。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摄


新京报小记者、府学胡同小学六年级毕业生钱睿征是当天参观小记者中为数不多戴着近视眼镜的人,在爱眼博物馆参观时,他格外认真,“我本来就是近视,我有个老师也是近视后来做了近视手术,我就想知道,这种近视手术能不能用在其他地方。”参观结束,钱睿征对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有了更多了解。


当天,小记者们还观看了不同种类的盲文图书,了解盲人“看”书的方式。


于老师为小记者们讲解大字版教材。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摄


和孩子一起共建残健共融社会环境


在参观结束之后的讨论环节,于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如何正确地帮助盲人群体。


于老师表示,视障群体跟普通人一样,“除了眼睛看不到或者看不太清楚之外,他们跟你没什么区别。”


“如果你在马路上看到盲人,那首先你要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如果需要的话,你再帮他。”于老师现场邀请小记者上前,示范如何带盲人与搀扶老人往前走、下台阶、经过障碍物时的不同,“搀扶老人,我们一般是跟老人平行着走,但带着盲人一起走的话,你一定要走在他前面,先探路,他会跟着你的节奏向前走。”


于老师和小记者示范如何正确地引领盲人前行。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摄


时值暑假,在中国盲文图书馆馆区内,也有不少读者前来。


记者在一楼大厅看到,7月,图书馆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视障群体参与。比如固定类培训盲人口琴培训、盲人葫芦丝培训、盲人带球培训、盲人手风琴培训等,同时,还有《交换人生》《幸存日》《利刃出鞘》《长空之王》等口述电影播放。除了线下活动,图书馆还设计了系列线上活动,比如读书分享会、朗诵沙龙、视障儿童周末兴趣小组活动(暑期班)等。


于老师介绍,目前,中国盲文图书馆5楼展览展示区基本上都是对公众开放的,“主要是针对盲人群体开放。希望向更多的人科普爱眼知识、视障文化。”


记者了解到,位于西城区的中国盲文图书馆自2011年建成开馆,为全国盲人提供公益性、便利性、综合性文化资讯服务,一直致力于成为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社会终生教育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性公益文化资讯服务机构。


于老师表示,青少年群体来到中国盲文图书馆参观体验十分有必要,“希望可以从小就培养他们‘残疾人和我们一样’的意识,残疾人也可以平等、参与、共享美好生活,残健共融的理念需要大家一起培养。”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