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食品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民的餐桌上,如何进一步确保进口食品安全?7月26日,北京海关启动2023年“进口食品企业安全责任年”活动,并现场发布进口食品企业安全责任倡议。倡议提出,在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产品召回等方面与国际市场同质同标,尊重国内消费者的健康权和知情权。


北京地区进出口食品相关企业代表签署《进口食品企业食品安全承诺书》。王晓龙 摄


倡议进口食品在质量安全等方面与国际市场同质同标

 

根据海关总署相关部署,为进一步推动进口食品各类生产经营者切实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从源头防范化解进口食品安全风险,确保输华食品安全,北京海关决定开展“进口食品企业安全责任年”活动。北京海关副关长冯斌在致辞中介绍,“进口食品企业安全责任年”系列活动将持续到今年年底。

 

启动仪式上,北京海关总检验师刘艳华发布进口食品企业安全责任倡议。倡议提出,重视国内消费者食品安全需求,在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产品召回等方面与国际市场同质同标,尊重国内消费者的健康权和知情权,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倡议还提出,落实诚信经营主体责任,主动回应消费者诉求,依法承担责任,坚决杜绝和抵制“违规使用添加”“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不法行为。

 

在进口食品源头管理方面,倡议提出,承诺食品原材料、加工方式等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等强制性要求。建立健全全链条产品安全监控和追溯体系,保证进口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启动仪式上,60家企业代表共同签署进口食品安全承诺,承诺严格遵守中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及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从事输华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依法接受并积极配合中国海关对进口食品实施监管措施;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协作和交流,发现产品存在安全风险的,及时相互通报并采取风险消解措施;强化守法诚信经营意识,提高食品安全自我管理能力及水平,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承担社会责任。

 

今年针对虚假标称产品等开展专项行动

 

北京海关进出口食品安全处处长冯骞介绍,进口食品的国际供应链链条非常长,不仅涉及国外生产厂家,其原料还有可能采自其他国家,产品进口到中国,既需要进口商也需要分销商,涉及运输、仓储、生产等环节。所以进口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相较于国内生产的产品链条更长、更复杂。

 

近年来,海关部门加强与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并加强回顾性检查。冯骞解释说,海关部门会“回头”再检查进口食品企业的生产体系、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等,“通过这样滚动闭环式的检查,共同做好食品安全监管。”

 

现在很多消费者热衷网购进口食品,但这些食品有的没有中文标签,有的在国内商场根本没有销售。针对这类商品,海关部门如何监管?

 

冯骞介绍,今年海关总署部署了“健安2023”专项行动,主要针对两类进口食品,一类是我国禁止的精神管制类产品,一类是虚假标称产品。他举例说:“老百姓购买保健品看重的是其疗效,但是并不清楚该保健品的成分到底有没有宣称的那么好。所以北京海关在这方面展开专项整治。我们将保健品中的成分与其标识进行比对,如果有问题,将及时提醒消费者注意防范风险。”

 

去年北京进口食品172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三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综合法律部副主任张强介绍,2022年,北京进口食品172亿美元,占全国进口食品总额12.3%,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和上海。2023年上半年,北京进口食品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

 

长期以来,北京海关高度重视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持续推进进口食品“国门守护”行动,携手北京地区3700余家进口食品企业和食品安全共治各相关方,共同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围,全力保障首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2022年,北京口岸退运和销毁不合格食品入境140批次。同时,北京海关推动促进消费升级,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不断扩大优质食品农产品资源进口。仅以深受京城百姓青睐的进口冰鲜大西洋鲑鱼(三文鱼)为例,今年上半年,北京口岸进口超2000万美元,约占全国进口量的20%,已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