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记者8月4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据初步核算,上半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4.7万亿元,同比增长6.0%,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晓健表示:“上半年,随着海洋领域宏观政策显效发力,国内需求持续释放,海洋经济延续较快恢复态势。”

 

在海洋传统产业方面,上半年,国内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6%,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1%。全国海洋原油、海洋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1%、7.2%。三大造船指标新承接海船订单量、完工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38.1%、25.5%、30.7%。

 

“我国造船业主营业务一改多年来的长期亏损,利润率超4.0%,造船业处于一个新的增长周期。”崔晓健告诉记者。

 

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及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效,海洋旅游业复苏势头明显,出游人次显著回升。初步核算,上半年,海洋客运量同比增长130.5%,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1.0%。五一、端午假期,广东、江苏等沿海地区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均明显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在海洋新兴产业方面,“海上风电+”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首次实现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直供海上油气田群,广东青洲、福建兴化湾、山东昌邑等“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融合示范项目稳步开展。海洋油气、深远海养殖、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带动海工装备需求持续旺盛,海工交付订单金额为近五年同期最高水平,比上年同期增长116.7%。

 

山东半岛南风电场,海上风力发电机和海上升压站正在运转中。图/IC photo


此外,全球首艘M350型海上浮式生产储卸船、“耕海1号”二期海洋牧场综合体相继交付。海洋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天津港建成数字化料场平台,提升煤炭采制样系统智能化水平;日照港正式上线运行采用“5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智慧设备管理平台,提升智慧绿色港口效能。

 

崔晓健介绍,上半年全国批准项目用海面积127.1万亩,同比增长24.6%,支撑海洋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同时,中央财政上半年支持沿海城市新实施16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并已下达中央财政奖补资金33亿元。

 

在外需收缩明显的背景下,我国上半年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也展现出了较强韧性。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航线不断拓展,厦门港新增“一带一路”中东直航新航线,天津港开通直航欧洲的集装箱新航线,河北港口集团首条东南亚集装箱国际航线投入运营。同时,内贸航线持续丰富,珠海高栏—深圳盐田组合港正式启用,助力实现大湾区港口间的资源互认;“宁德—福州江阴—台湾”“营口—海口”等多条内贸航线正式开通。

 

崔晓健称,上半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地显效,我国海洋经济保持较快恢复态势,发展潜力持续集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发展面临压力,海洋经济持续恢复基础仍不稳固。随着海洋领域预期恢复和信心增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新动能持续成长壮大,下半年海洋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编辑 陈静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