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旅游市场迎来暑期旅游高峰。图/IC photo


夏季是传统旅游高峰,今年夏季又迎来疫情政策调整后的第一个暑假,人们的出游热情异常高涨。


近日,各航司机票因为需求旺盛而涨价,国内各大城市酒店也纷纷涨价,位于北京核心商业地段的汉庭等酒店价格接近甚至超过千元。这引发不少网友吐槽:“月薪2万住不起如家汉庭”“汉庭如家房价直逼香格里拉”等话题的讨论度直线上升。


吐槽的情绪可以理解,但“月薪2万住不起如家汉庭”是个伪命题。


“价高者得”是市场原则


旅游是一种服务业,服务业有一个特征,那就是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具有同时性、不可储存性,所以就会有消费的“波峰-波谷”现象。


长假期间景区人满为患,酒店、景区的价格自然也就高上去了。本质上是景区、酒店的供应能力不能满足需求波峰时的压力。有人或许会问,难道就不能按照需求高峰来提供供给吗?


航空公司的运力、酒店的房间、景区的接待能力,必然不可能按照波峰时期的游客数量来设计,因为按满足波峰需求来布局,全年的经营必然是亏损的。


不按波峰来建立运力、接待能力,必然意味着供不应求。那么,应该供应给谁呢?市场原则就是“价高者得”。


当然,价高者得,也有一些例外。比如,火车是依靠财政、税收修建的,就不能实现完全的价高者得,而应该是先来后到。医院的停车场,虽然一直供大于求,但也不应该价高者得,而应该按照先来后到。再比如,疫情中的物资供应,就应该照顾底线需求,这样更公平。


相对来说,暑假旅游,不是一个刚性需求,而是一个休闲娱乐的需求,也不涉及太多的公平问题。另外,酒店和航空公司的经营也是市场化的,投资者也不是公共财政,自然就讲究市场原则。


否则,如果搞限价,消费者倒是满意了,酒店、航空公司赚的就少了,未来的投资就少了,整个市场供应就会萎缩。若是如此,长期来看,这方面的服务反而就会越来越贵。


酒店的价格决定因素很多,和地段、时段、品牌都有关系。比如华山上的酒店,一张简陋的床,比汉庭、如家差很多,甚至没有自来水,但住一晚要600多元。这就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


旅游旺季的时候,离景区近的酒店贵,离景区远的地方自然会便宜。只要愿意多花点交通费,多费点时间,消费者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在网友“月薪2万住不起如家汉庭”的吐槽中,那些价格居高的酒店就是因为在地理位置上占据优势。


根据8月3日某酒旅平台的价格,汉庭酒店(北京天安门广场店)在8月中旬的价格高达893元/晚。但那个地方,都是第二天要去看升旗的人,自然很贵,愿意起早一点,住远一点就能便宜很多。从更大范围看,如果受限于预算,可以转向相对人不那么多的景区。


价格受制于舆论未必是好事


价格问题,本身是市场行为,现在却成了一个舆论问题。之前餐饮企业“海底捞”“西贝”就曾因涨价而道歉,并宣布取消涨价。


诉诸舆论当然是个体权利,但能聚集、形成舆论响应,并得到广泛赞同,成为一种社会压力,让企业道歉,撤回经营行为,却反映了某种趋势。这耐人寻味。


一家景区附近的酒店,价格并不贵,但因为住客少,经营无法持续,倒闭关门。有人在评论区呼吁,说该景区缺少酒店,为了游客着想,希望这家酒店不要关闭。但是,正因为没有足够多的游客去,这家酒店才维持不下去。


所以,真实情况是并没有那么多游客,在某一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上,需要这家酒店。


相反,另一家酒店,价格并不便宜,但非常火爆,于是酒店进一步涨价,但房价仍然供不应求。又有人说,这家酒店的价格超过了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希望降价。


但是,既然供不应求,证明很多游客仍然愿意在这个价位入住,愿意以这个价格水平交易。


当然,这些游客即便入住了,也仍然会抱怨。这种抱怨从古至今都存在,不管是5万元买一个包,还是5块钱买5个鸡蛋,都会抱怨贵了,都会“讲价”。这是人性。


但是,真正能反映交易各方对价格态度的,是交易行为、经营行为,而不是舆论行为。对于非垄断、非民生基本需求的行业,舆论中的价格呼吁,没有多大意义。相反,是一种噪音。


类似“月薪2万住不起如家汉庭”的舆论声音,更是一些自媒体,利用北京核心地段酒店价格偏高的事实,进行的以偏概全的夸大与炒作,并不符合事实基础。


这种炒作,不仅会激发公众关于“价格上涨”“物价飙升”的焦虑情绪,也可能会营造出一种影响市场自身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噪音。对这种片面的声音,应该引起足够警惕。


受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我国外贸、投资均面临较大压力,对旅游这种可拉动内需的消费行为,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支持,而不能被错误舆论引导,伤了旅游业发展的气势。


撰稿 / 刘远举(专栏作家)

编辑 / 刘天红

校对 /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