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目录


>>>政策速递


1. 2023年各省市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公布

2. 中国气候投融资联盟在京成立

3. 我国首个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出台

4. 我国央企首套ESG信披指标公布

5.《福建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

6. 海南与美国加州签署备忘录,推动气候变化等合作

7. 兴业银行成立零碳产业联盟

8. 宁德时代与鄂尔多斯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9. 欧洲氢配额提升,进一步刺激绿氢需求

10.美国科学家重现了“核聚变点火”突破

 

>>>专题碳讨

中国气候投融资联盟成立,助力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协同高效

 

正文


一、政策速递

 

A、权威声音

 

1. 2023年各省市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公布


8月4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2023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合理安排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风电、光伏发电保障性并网规模。严格落实西电东送和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要求,2023年的占比原则上不低于2022年实际执行情况。


零碳解读:今年上半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在此背景下,做好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消纳、跨省跨区输送和市场交易便成为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举措。据悉,承担消纳责任的市场主体的权重完成情况核算则以持有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为准,此举将进一步刺激绿证的需求,提高绿色覆盖面和绿电交易需求,提升我国绿电的消纳水平。


2. 中国气候投融资联盟在京成立


8月6日,北京绿色交易所与北京绿色金融协会联合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及金融投资机构、能源环境类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各类利益相关方,在京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气候投融资联盟”。会上举行了北京绿色交易所与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金融机构及气候投融资服务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的合作签约,共同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在试点地区深入开展。


零碳解读:在气候变化加速和极端天气愈加频繁的背景下,加快气候变化应对行动十分必要。发展气候投融资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是推动气候变化应对和治理的重要手段。此次,成立中国气候投融资联盟为气候投融资领域提供了一个综合服务平台,可以帮助解决气候投融资领域面临的信息不对称、资金与项目错配等问题,推动气候投融资目标加速实现,助力提高我国气候变化应对和治理能力。


3. 我国首个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出台


近日,国家标准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提出了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重点,明确了近三年国内国际氢能标准化工作重点任务,系统构建了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这是国家层面首个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零碳解读:氢能能量密度大、碳排放量最低且来源广泛,是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但氢能的发展仍面临着较大的技术、成本和安全方面的挑战,氢产业发展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等方面仍存在不规范、不标准等问题。此次指南从国家层面,为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了指引,为推动氢产业更大范围推广应用提供了保障。


4. 我国央企首套ESG信披指标公布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的通知》,内容主要包括《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课题相关情况报告》《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和《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模板》。其中,《指标体系》从环境、社会、治理三大维度,构建了14个一级指标、45个二级指标、132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参考模板》由10个一级标题,26个二级标题以及2个参考索引表组成。


零碳解读:此次课题研究为央企上市公司ESG报告提供了最基础的指标参考和格式参考,将助力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实现2023年度ESG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的要求,也将为国内统一的ESG信披标准提供重要参考。但值得注意的是,《指标体系》将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这三个碳排放范围均作为“建议披露”指标,与国际ISSB标准中规定的碳排放的三个排放范围都需要披露的要求存在差异。

 

B、地方实践

 

5.《福建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


为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近日,福建省工信厅联合省发改委、省生态环境厅印发《福建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福建省“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工业发展和减排目标,并从深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降碳、推行绿色制造、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部署了重点任务。


零碳解读:“双碳”背景下,作为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工业既承担着节能减排的任务,又是地区产业转型、重塑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域。近年来,福建在储能、新能源汽车、海洋高新等产业方面发展迅速,成绩显著。此次,方案将进一步加快福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推动福建绿色产业发展。


6.海南与美国加州签署备忘录,推动气候变化等合作


近日,中国海南省政府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在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市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省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合作谅解备忘录》。据悉,双方将推动在气候变化合作、清洁交通、清洁能源和清洁技术、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等领域的多形式交流与合作。


零碳解读:今年7月,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访华,为改善中美关系及推动两国气候变化领域合作提供机遇。此次,海南与美国加州地区在清洁交通、清洁能源和清洁技术、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等多领域展开交流合作,标志着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这也有利于推动全球气候变化的治理。

 

C、企业行动

 

7.兴业银行成立零碳产业联盟


8月8日,兴业银行在杭州举办“绿色金融万里行―新能源产业绿色金融杭州峰会”,聚焦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深入交流。当天,兴业银行零碳产业联盟宣布成立。联盟首批成员包括兴业银行及战略合作伙伴在内的17家企业,将促进产业要素和金融要素深度融合,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零碳解读: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巨量的资金投入。金融机构可以引导更多资源流向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帮助提高绿色产品供给能力,助力经济社会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此次,由金融机构发起的零碳产业联盟将为我国双碳事业发展融入更多金融动力。


8.宁德时代鄂尔多斯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8月5日,宁德时代与鄂尔多斯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结合各自优势,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产业布局、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等,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


零碳解读:作为国内重要的电池生产厂商和新能源企业,宁德时代在储能系统研发和新能源应用解决方案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此次,双方合作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离不开储能基础设施的投入,这正是双方合作的基础。鄂尔多斯是我国重要煤炭和天然气能源基地,双方的合作将有助于加快推动我国能源基地的绿色转型。

 

D、国际看点

 

9. 欧洲氢配额提升,进一步刺激绿氢需求


近日,欧盟规定到2030年可再生氢在工业氢需求中所占比例要达到42%,为了满足这个配额,预计将需要210万至420万吨的可再生氢总产量。同时,到2030年需要安装22GW至43GW的电解槽装机容量。


零碳解读:2022年以来,欧洲加快能源转型,其中,绿氢是欧盟各国集中发力的方向之一。今年以来,欧盟不断加码绿氢产业,今年2月,欧盟重新定义了“可再生氢”,要求生产氢气的电解槽必须与新的可再生电力生产相连。此次,欧盟成员国除了确保到2030年可再生氢在现有工业氢需求中占比为42%,还要求到2035年相关占比提升至60%,这将极大刺激绿氢的需求。


10.美国科学家重现了“核聚变点火”突破


8月7日,美国能源部下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宣布,美国科学家重现了“核聚变点火”突破,第二次在核聚变反应中实现了净能量增益。去年12月,该实验室首次实现了“核聚变点火”,创造了历史。


零碳解读:可控核聚变一直被视为推动能源转型和满足能源需求的终极选项。而核聚变商业化应用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如何实现能量净增益。此次,美国科学家在国家点火装置(NIF)的实验中重复实现了核聚变点火,产生了比去年12月更高的核聚变能量产出。这为全球核聚变技术突破和商业可行性提供了希望。

 

专题碳讨


中国气候投融资联盟成立,助力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协同高效


8月6日,北京绿色交易所与北京绿色金融协会联合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及金融投资机构、能源环境类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在京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气候投融资联盟”。联盟是在相关部委支持指导下,联合气候投融资领域各利益相关方成立的,将发展成为面向全国的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


联盟成立仪式期间,举行了北京绿色交易所与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金融机构及气候投融资服务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的合作签约,并举行了金融机构支持气候投融资试点与中国气候投融资联盟促进气候投融资试点两场研讨会,共同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在试点地区深入开展,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气候投融资试点的示范作用。


1.气候变化加速演进,气候投融资资金缺口加大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加速演进,气候系统不稳定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迫切性日益提高,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气候变化影响的过程中,资金投入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从全球看,资金一直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进程和《巴黎协定》谈判的重点。根据气候政策倡议组织的《气候金融的全球格局:十年数据》报告,2011-2020年间全球累计承诺了4.8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即每年平均4800亿美元。虽然气候融资以7%的累计年平均增长率增长,但目前的增长水平仍不能满足1.5摄氏度的气候目标。气候政策倡议组织表示,预计到2030年,全球至少需要4.3万亿美元的年度资金流。要实现《巴黎协定》的气候目标,全球需要在2030年前将气候投资增加至少七倍。


从国内看,根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测算,我国实现碳中和愿景总资金需求规模将达约139万亿元,年均需求约3.5万亿元,长期资金缺口在年均1.6万亿元以上。而随着长期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这一数字还将继续上升。同时,面对越来越庞大的资金需求,政府的公共财政资金注定无法覆盖,绝大多数资金供给需要依靠市场机制来获得。


在此背景下,通过气候投融资试点解决气候资金供需失衡的矛盾就成为必要之举。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投融资可以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是应对气候变化、完善气候治理、满足气候变化资金需求的重要手段。


2.“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气候投融资进入快车道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气候投融资工作加快推进。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发展。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将应对气候投融资提上议程,为气候变化领域的建设投资、资金筹措和风险管控进行了全面部署。


2021年12月,国家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与《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022年,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名单公布,共23个城市及地区入选,其中包括12个市、4个区、7个国家级新区。试点地区围绕项目碳核算与信息披露、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碳金融、丰富气候投融资模式与金融工具等领域积极展开气候投融资探索。


其中,建设地方项目库成为各试点地区的气候投融资工作的重点。2022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参考标准,指导地方项目库建设。据生态环境部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上述23个试点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项目库的建设工作,积极探索促进资金与项目的对接,共征集或储备项目超1500个,涉及资金达2万亿元左右。


试点地区项目主要聚焦适应和减缓两大范围,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培育绿色产业、开发碳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展开项目投融资模式创新。据生态环境部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底,金融机构对98个重点项目授信1800多亿元,涉及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领域,我国气候投融资市场驶入了“快车道”。


值得注意的是,试点地区在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展开气候投融资试点的方向也不尽相同。生态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主要侧重生态保护和碳汇开发项目,经济和产业较好地区主要侧重产业绿色转型和基础设施建设。但这种不同有利于探索差异化的投融资模式、组织形式、服务方式和管理制度,形成差异化的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和经验,为全国各地气候投融资工作提供参考。


3.资金供需矛盾突出,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需协同高效


2022年是我国“气候投融资元年”,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气候投融资试点取得一定进展,各地在发展模式探索和项目库建设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在试点探索初期阶段,气候投融资试点也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阻碍与问题。除资金需求量大导致的供需矛盾外,因标准不统一、信披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导致的资金供需不匹配、资金项目错配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首先,缺少统一的气候投融资标准。2021年10月,《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指南》团体标准公布,首次在国家层面对气候投融资项目认定提供了参考依据,但仍存在覆盖不全面的问题,制约了气候项目开发和金融机构资金投向。其次,项目绿色信息披露强制性不足,披露标准不统一,导致项目质量参差不齐、企业和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现象突出,制约资金的投入和金融产品的开发。最后,金融工具较为单一、投向较为集中。在我国气候投融资领域,绿色信贷仍然是中国最主要的绿色金融工具,占比超过90%,主要依靠银行体系,其余金融工具发展规模有限。


为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工作,解决试点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2022年,生态环境部便采取了系列措施,如引导试点地区搭建“政银企”信息对接平台,指导地方加强相关项目的碳核算和信息披露等。此次,在相关部委的指导下成立的中国气候投融资联盟,将有助于凝聚气候投融资生态圈各方力量,协同推进中国气候投融资工作,解决信息不对称、资金与项目错配等问题,推动气候友好型项目与资金高效对接。


在此背景下,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将加快探索建立气候投融资体系运行所必需的“生态环境”或“软环境”,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协同高效展开,助力企业项目与金融机构间的精准对接,帮助解决气候投融资面临的系列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为气候投融资提供更多具有气候效益和财务可行的投资标的,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任大明

编辑 白华兵  校对 赵琳

 

链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为目标追求,打造集内容、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旨在为双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融媒支撑。零碳研究院会记录“双碳”发展、创新科普产品、打造高端智库、研发行业和地方绿色数据库、构建“双碳”咨询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发布调研报告、评选优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创意,欢迎联系我们:ltyj@bjnews.com.cn

电话 13126636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