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举办“中国式现代化的绿水青山之路”生态日主题研讨会。研讨会上,气候未来创始人、浙江大学碳中和客座讲师、《碳中和时代》作者汪军从量化角度阐述了生态价值量化机制的重要性和机制健全的紧迫性。


图/新京报贝壳财经 吉喆 摄


赋予“绿水青山”具体的“价值标签”


汪军表示,生态价值的体现,本质上依靠区域之间或是行业之间的生态补偿。建立生态系统评估体系与核算机制,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要把生态价值变成基于生态保护的标准化产品,比如REDD+(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和森林退化所致排放量加上森林可持续管理以及保护和加强森林碳储量),就是将生态价值量化的方法,赋予“绿水青山”具体的“价值标签”,对全球范围的生态保护有积极意义。


“一定要是标准化产品才比较容易流通,可量化可交易的标准化产品不仅可以实现一个地区的生态价值,而且全球都可以为了保护该地区的生态价值来买单。”汪军还补充,“生态价值影响范围这方面,也需要一个评价机制。就比如说地域范围,要加上风向或是水流流向的标准,让影响范围尽量准确。”


“让所有产品都有碳标签公众才有选择权”


生态保护不仅要靠价值量化机制,还需要全民参与,国家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就是要提高全民的参与度。


汪军表示,提高全民参与度,一是公众观念要改变,二是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必须营造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全民保护生态环境需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另外,目前为止的基础设施是不够的,减排这件事需要有反馈,比如说我想要买低碳的产品,现实情况是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产品的碳足迹是多少,想要公众参与的话,我觉得最底层的基础设施就是让公众能够了解产品碳排放数据的碳标签,这样公众才有选择权。所以,我认为加快建立我国产品的碳足迹核算规则,加快推进产品碳标签的推广才是推动全民参与碳减排的最佳路径。”


化石能源“搁浅资产”值得全社会关注


研讨会上,在被问到实现双碳目标亟需解决的问题时,汪军提到“搁浅资产”。他指出,全球范围内,从化石能源时代转向零碳能源时代不会一蹴而就,中间就会有很多化石能源投资的“搁浅资产”。所谓化石能源的搁浅资产,是指这些资产在投资之初就考虑了数十年的回报周期,但因为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这些资产大多撑不到预期的回报周期就会停止,这样就造成了剩余资产的搁浅。这些资产可以是固定资产、专利技术,也可以是一个人的知识。


“化石能源使用减少造成的这部分‘搁浅资产’,怎样能够比较平滑地转移到零碳产业里面去,是值得从各个层面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所有化石能源公司及相关产业的从业者来说,建立底线思维、未雨绸缪总是必要的。”汪军说。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陈莉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