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中宣部、国家卫健委向全社会发布2023年“最美医生”先进事迹。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李燕明入选。

 

李燕明今年52岁,从医28年,人生中一半以上的时光与医学为伴,累计成功挽救15000余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在8月18日举行的国新办“最美医生”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燕明谈到,最近十年,她明显感受到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医务人员也从以治病为中心慢慢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相应地,在临床之外,李燕明也开始把更多时间倾注在健康科普的工作上。

 

医疗服务更加可及、公平,全民健康素养明显提升

 

作为长期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李燕明深感这些年医疗卫生行业的变化。“国家对健康卫生事业越来越重视……形成了全社会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合力。”

 

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康中国”发展战略。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并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

 

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有了明显提升。李燕明说,这些年国家在优化健康资源分布和提升医疗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基础医疗保障方面,让更多人群从中获益。

 

同时,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明显提升。她在工作中感受到,一些健康文明的行为已经深入人心,大健康、大卫生的概念慢慢被大家理解。医务人员也从以治病为中心慢慢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好的健康科普应该向公众提供“解决方案”

 

这样的转变触发了李燕明对自身工作的思考。“很多患者会有相同或相似的误区,我即使说了一百遍、一千遍,跟广大患者人群相比,都是非常局限的,我们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平台,需要一个更高效的方式来传达正确的理念。”

 

一线工作的体会让她逐渐理解了健康科普工作的重要性,虽然医生的主要职责是治病救人,但是医学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和维护人的健康,“医务工作者总体来说应该是健康科普的主力军。”李燕明说。

 

最近几年,李燕明开始把更多时间倾注在健康科普工作上。新冠疫情期间,她多次参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及时回应老年朋友在新冠预防和应对方面的热点问题。

 

她认为,健康科普的受众不是专业人群,而是大众,因此,科普的内容要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语言表达不仅要让患者听得懂,还要听得进去、记得住;在传播上,可视化的方式最好,如果兼具趣味性、生动性和一定的艺术性,就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更重要的是,健康科普要面向大众提供“解决方案”。“比如,戒烟大家都听得懂,但是能听得进去吗?愿意照着做吗?这个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李燕明说,通常,她会给患者提供一些小方法,要尽量简便,门槛不要太高,要让大家能够学得会。

 

“每个医务工作者其实都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学医”

 

李燕明今年52岁,从医28年,人生中一半以上的时光与医学为伴。成为医生,是她儿时的理想,也是同为医生的父亲的希望。

 

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她的主要工作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特别是老年呼吸道感染和危重症救治工作。这不仅要求她有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同时也对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提出了要求。

 

而在李燕明看来,最重要的是要时刻记住自己的初心,“每个医务工作者其实都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学医、学医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份责任和使命。”

 

在李燕明28年的从医生涯中,这种使命感被她视为“最重要的精神支撑”。她说,这种使命感让她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不退缩,是促使她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的内在力量,让她能够更好地照护患者。

 

“一直可以从事自己特别喜欢的专业,感觉到自己的成长,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去救助患者,给患者带来身体的健康和生活的希望。虽然非常辛苦,但也是一件非常让人感到幸福的事情。”李燕明说。

 

■人物档案

 

李燕明

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

 

2003年,参与抗击非典;

 

2020年初,完成北京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的筹建和全员培训,并在71天里时刻与前方医疗队保持联系、给予指导;

 

2022年底,新冠疫情平稳转段时,带领医护团队救治危重症患者,多次出席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采访,回应民众关切,为落实“乙类乙管”、保护老年群体健康积极发声。

 

曾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三八红旗手”“北京市防治非典型肺炎先进个人”等称号。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白爽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