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图/主办方供图


新京报讯 (记者柯锐)8月17日,《大国智库2.0》图书发布会暨CCG15周年中国智库发展研讨会在京举办,来自国内20多位中国智库领军人物和智库相关领域资深研究学者出席活动,并围绕智库建设与创新发展,展开热烈探讨。


智库跟研究机构不是一个概念


在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王义桅看来,当前,国际上一些智库存在着独立与影响力、国家化与世界化等悖论。


王义桅表示,中国智库应研究中国问题,开创中国气派、具备中国风格,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新型智库集群。随着中国智库进入2.0阶段,可能需从原来的“做加法”转变到要“做乘法”,以应对复杂的世界局势。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则强调,智库跟研究机构不是一个概念。“智库最重要的是具有社会性。什么叫社会性?就是必须代表民众的声音,成为一种社会机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智库不仅是要去有效地发挥社会的声音、力量,最重要的在于有广泛的社会性交往、社会性联系,以此作为智库的重要依托。所以,中国的智库要发展,要在国际上有效传递中国声音,还要进一步深化中国智库的社会背景、社会角色和社会力量。”


同时,朱锋也表示,新闻媒体也可成为加强中外文化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我们只有在社会性、文化性、人和人之间、跨国间的全球性交流变得越紧密,中国智库才越有能量去讲好中国故事。在此方面,中国智库和媒体都可发挥促进社会交流的积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认为,中国智库发展经历了快速的十几年的黄金时代,现在已经进入了急需再加一把劲,进一步大力推进、深化改革的阶段。


因此,王莉丽建议,首先,要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自主理论体系,提升自主知识生产和创新能力,要以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引领全球智库发展。


其次,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国家利益和人类进步为准则建设中国智库,来进行思想传播、公共外交。与此同时,要加强研究的独立性与国家利益并重。


最后,是要坚持以人才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智库的水平能力。另外,要坚持以思想创新为基础,进行全方位的智库的舆论传播,尤其是国际舆论传播。


人才是智库建设的根本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认为,中国的智库现在需要着力解决三个问题,智库成果的高质量问题、体制机制问题和人才问题。


在潘教峰看来,中国智库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几方面的要素很关键。首先是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解决体制机制问题。目前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需继续努力。同时,还要有畅通的供需对接机制。


其次是专业化的机构和队伍。智库研究人员既要有专深的学术基础,也要有广博的视野,这两者之间要有机结合。


再者是清晰的可操作的标准规范。智库建设中,从智库的选题、研究过程、产品质量、人才评价,都需要构建体现智库要求的价值导向和标准规范。


此外,还需要科学的解决方法。在潘教峰看来,如今很多人对智库的理解还是局限在社会科学领域,用社会科学的思维定义来定义智库,这其实是错的。智库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高度交叉的领域,需要新的范式,思维的创新。


最后是广泛的国际连接,能广泛提取全球智慧。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智库建设的着力点,包括建立中国智库的国际话语权,提升智库自身及成果的传播力及能见度,加强自身建设、培养人才队伍。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睿也认为,人才是智库建设的根本。吸引更多的专家参与,包括媒体的参与,是提升智库软实力的途径。“像高层次网络专家和广大媒体的参与支持,有助于提升智库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也有助于拓展智库的影响力的辐射面。同时有助于凝聚智慧,共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服务。”


编辑 郑伟彬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