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圆孔是心脏房间隔的一个重要生理性通道,胎儿出生后,卵圆孔会融合关闭,形成完整的房间隔。在此过程中,如果未完全融合关闭,就形成一种特殊的心房间交通,称之为卵圆孔未闭(PFO)。“如果出现不明原因偏头疼、难以明确栓塞源的脑卒中,可能是心脏的卵圆孔未闭原位血栓在作祟。”正在进行相关研究的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闫朝武教授建议通过多学科会诊、筛查,以评估是否需要进行介入封堵术。


偏头痛患者卵圆孔未闭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


卵圆孔未闭的临床特点,被闫朝武教授概括为“疾病在心脏,危害在大脑”。


“作为连接右心房和左心房的异常通道,卵圆孔未闭带来的危害正在逐步被临床认识。”闫朝武教授打个比喻,卵圆孔未闭的结构类似于窗帘覆盖在窗户上,由于边缘未融合,存在潜在的交通间隙。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如用力屏气、剧烈咳嗽、潜水游泳、弯腰负重等,该交通间隙可能被推开,就像窗外刮起一阵风吹开窗帘一样。这种特殊结构就像一个“单向阀门”,通常会造成来自外周静脉的血栓或卵圆孔未闭内部的原位血栓等有害物质进入左心房,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全身。可以简单理解为“污水”进入“自来水系统”,从而带来一系列疾病,主要涉及脑部,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偏头痛,尤其是先兆性偏头痛;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随着对卵圆孔未闭的深入研究,相关疾病还在不断扩大。


病理学的研究证实,卵圆孔未闭在人群中的总体发生率为27.3%,这意味着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卵圆孔未闭。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有减低的趋势,部分患者的卵圆孔未闭有闭合倾向。此外,人群中偏头痛的发生率约10%,同时存在卵圆孔未闭和偏头痛的患者占整个人群的2%-3%,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患者人群。闫朝武教授正在进行的卵圆孔未闭原位血栓相关临床研究也发现,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其接诊的偏头痛患者卵圆孔未闭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


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原位血栓可能是元凶


闫朝武教授指出,国际上对卵圆孔未闭相关脑卒中的治疗已没有太大争议,对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的介入治疗却一直存在争议。核心难题是卵圆孔未闭导致的偏头痛致病机理尚不清楚,缺乏准确筛查手段,这也是造成国际上多个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临床试验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


2021年,闫朝武教授研究团队发明卵圆孔未闭的原位血栓的检测技术,首次应用该技术评估卵圆孔未闭内微结构,也首次证实卵圆孔未闭原位血栓的存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仅对人们了解卵圆孔未闭相关疾病至关重要,还能够指导临床治疗,为临床筛查病理性卵圆孔未闭提供指导。


今年,该研究团队又报道卵圆孔未闭相关脑卒中的原位血栓发生率为83.7%;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的原位血栓发生率为57.1%。随后的初步随访研究显示,合并原位血栓的患者,实施介入封堵术后偏头痛根治率远远高于无血栓患者。


“当‘窗帘’在特殊条件下被‘吹开’时,卵圆孔未闭隧道内部的原位血栓随着血流脱落进入左心房,然后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可引起偏头痛,严重的甚至引发脑卒中。”闫朝武教授表示,对于原位血栓检测技术的应用,现在还主要限于新技术的临床研究层面,但已取得显著临床疗效;在广泛推广应用这项技术之前,尚缺乏最后重要一环,即检测的原位血栓与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对照结果。“我们正在努力补齐这重要一环。”闫朝武教授说道。


专家建议偏头痛及脑卒中患者接受多学科会诊


对于有卵圆孔未闭的脑卒中或偏头痛患者,闫朝武教授建议接受多学科会诊,由神经科专家评估脑卒中或偏头痛是否有其他可解释的原因。除外其他可能病因后,再接受介入心脏专家的评估,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病史,卵圆孔未闭分流量、大小、形态及周围结构特征等,评估介入封堵的可行性。


“如果青壮年发生不明原因脑卒中,或脑部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多发性脑缺血灶、脑白质病变等,有必要评估是否合并卵圆孔未闭。”闫朝武教授表示,卵圆孔未闭相关脑卒中的介入治疗在全球已达成共识,临床上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原则是“亡羊补牢”式的二级预防(即发生脑卒中后再治疗),虽然国外也有学者提出“机械疫苗(即介入封堵术)”的概念进行“未雨绸缪”式的一级预防,因缺乏相关的筛查金标准,临床上还存在很大争议。


闫朝武教授强调,严重偏头痛病史超过一年以上,且用药效果欠佳的卵圆孔未闭患者,经过多学科会诊后可以考虑介入封堵治疗。不过,这一技术还处于科研层面,需要慎重对待。


“我不主张过度治疗,一旦实施,全球的医疗负担会非常重。应该找到一种大家认可的客观检查方法,从庞大的群体中鉴别出病理性卵圆孔未闭患者,再考虑进行介入封堵术。”闫朝武表示,随着研究的持续进行,包括医生在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卵圆孔未闭原位血栓与偏头痛及脑卒中的相关性。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