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建于明清时期的文保院落,变成了一家日式风格餐厅。图/央视新闻视频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甘肃天水,不少市民和游客发现,修缮一新的天水古城在商业化运营后,文保院落内进驻了诸多业态。不仅参观区域受限,消费门槛提升,一些甚至被“改头换面”,危及院落安全。比如,一家建于明清时期的文保院落,就变成了一家日式风格餐厅,令文保专家直言“岂止是心痛”。


据了解,甘肃天水拥有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因历史久远,不少古建民居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为了抢救这些古建筑,当地对西关片区启动抢救性保护,使得29座文保院落得以“复活”。天水市财政局数据显示,天水市从2015年至2021年拨付西关古城保护资金就超过8.88亿元。


但花大成本修缮后的文保院落,却遭到商业进驻后的“经营式”破坏。当地有多个文保院落违规装修、添建变为餐厅。一个明清老宅变成了日式餐厅,文保院落变得面目全非、不中不洋、不伦不类,完全违背了原貌保护的原则,这样的“改造”和简单粗暴的破坏一样后果严重。


2022年9月,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曾下文要求:县级文物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对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状况开展评估。但这些“改头换面”的经营,均系未批先设、未批先修。文保院落遭到“经营式”破坏,主管部门责无旁贷。


我国是文物大国,古建筑数量众多,一些古建筑存在年代久远,本就脆弱不堪,容易发生火灾,大量散落民间的古建筑更是缺乏专人看护。据统计,我国76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文物建筑有40万余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低级别文物建筑占95%以上。


对此,国家文物局也曾发文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一些地方也早已先行先试“文物认养”模式。通过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认养”,让社会个人或企业在利用古建筑获利的同时,也对古建予以有效维护与保养,是一个可持续的保护和发展路径。


但是,此次事件不仅暴露了社会力量参与“文物认养”存在的问题,也折射了地方文保困境。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需要防范“文物认养”的“双刃剑”效应,避免其对文物带来“经营式”破坏,侵犯文物安全的底线。


文物认养不能成了“放养”。这需要主管部门能够守土有责,建立健全检查评估制度,以更好保护文物为前提条件,善用而非滥用社会力量进行“文物认养”,确保不再发生“明清古建变日式餐厅”这样破坏文物的痛心事。


撰稿 / 戴先任(职员)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