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凌晨,北京西二环西直门桥南,交警指导作业人员清除公交专用道标志和标线。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北京在交通治理方面接连出招,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比如,北京宣布自2023年9月1日起,对三环路以外的公交专用道及京开高速、京藏高速、阜石路3条延伸至二环的公交专用道在公休日和法定节假日放开使用。同时,取消二环路主路公交专用车道,对公交车站施划公交车停靠站标线。


公交专用道诞生于20多年前,随着城市道路的拓展和车辆保有量的增长,必然要经历适配城市格局的调整。此前,公交专用道曾掀起了多轮讨论,这次调整也是对社会呼声的回应。


此外,北京还开始加速违规电动三四轮车退市,采取“集中回收+政府补贴”的模式,在社区、街道开展线下回收活动。此前,北京早已出台规定,2024年1月1日开始,违规车禁止上路行驶,也不得在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停放。当前开展的回收等相关举措,正是为后续政策落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9月1日,开学在即,在这个特殊节点,北京的交通治理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据北京市交管局消息,市公安交管局会同教育部门,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周边开展交通安全设施专项排查,7000余项需要治理的内容已全部调整施工完毕,并针对不同学校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优化措施,“一校一策”设置缓冲区、护学通道、集散区等安全区域。


这显然是针对以往上下学校门口杂乱拥堵的情况,结合学校周边交通状况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望能疏解拥堵,并最大限度确保学生安全。


▲8月21日,北京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隧道实现双线贯通。这项工程建成后,城市副中心东西两侧许多被东六环分割的道路将实现东西贯通,方便市民出行。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北京的交通治理之所以引人注目,也是因为北京作为首都、作为超大城市,城市功能、区划格局、人口分布相较其他城市都更加复杂,更考验“绣花”的功夫。同时,也因为北京特殊的城市体量,其所采取的措施也有样板意义,可作为其他城市的借鉴和示范。


就以公交专用道为例,国内第一条公交专用道,就是于1997年6月在北京启用。自此之后,公交专用道就几乎推广到了全国的各大城市,成为一种保障通勤效率的普遍措施。


当然,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攀升,轨道交通、共享单车、网约车等其他交通方式飞速发展,公交专用道使用效率也相应下降,公交专用道的调整也势在必行了。相信在北京调整之后,各地也会有所跟进,根据自身状况不断优化管理模式。


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各类交通难题会率先遇到,甚至会被成倍放大。就像违规电动车问题,这令全国不少地方都感到头疼,而这类车辆在2018年时北京的保有量就已突破一百万。可想而知,北京如何“出招”,也会被重点关注。


可以看到,今天的北京正在努力探索打造适配超大城市的交通体系,更好地应对多元、复杂的交通状况。交通管理措施的调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背后存在着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对政策自然有不同的期待。


而北京在交通议题上积极有为,不断地尝试各种可行性方案,平衡好各方利益,就是为努力求取“最大公约数”。


这两天,又有一个消息传来,北京的“地下东六环”正式双向贯通。像东六环这样将已有的高速公路“搬入”地下,在北京城市建设中还是头一次,这项工程也成了国内最长盾构高速公路隧道。


之所以要搬入地下,是因为如此一来,可节约占地约600亩,地上的树木、建筑、铁路、河道都能免遭破坏,为城市副中心的发展留下了更多空间。这无疑是一个创举,北京的交通管理,在一项项“首次”“突破”中,为城市发展蹚出新路子。


超大城市的交通治理不易,而交通状况又和人们的生活幸福感息息相关。相信,北京会不断推出更为科学的举措,为大城市的交通治理“打个样”,也让市民的出行更便捷。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