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年7月,我国发布氢能领域顶层设计,至此,氢能发展正式步入快车道。


8月30日,新疆发改委宣布氢能三年规划,推进“西氢东送”,我国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新疆库车、陕西西安、浙江嘉兴、上海等四省份,沿着“西氢东送”路线,深入调研制氢、装备制造、用氢等全产业链发展现状。




加氢站里的加氢设备。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摄


耀眼晚霞挂在天边,穿着白色衬衫的快递运输小哥陈师傅结束了一天工作。开着白色货车缓缓驶入加氢站,最终停在了站台旁。


送货十多年,能穿上白衬衫也是近几年的事。“以前都是开油车,回家一抹脸,手全是黑的,哪敢穿这个衣服,氢车干净多了”。


顶着清洁能源光环,氢车时代逐渐拉开帷幕,却又局限于快递物流运输、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以及氢能重卡等领域。贵,成了这个行业标签,亦是产业链快速崛起的一道门槛。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自业内了解到,目前建设一个加氢站成本需要上千万,管道运输成本较低,但物流运输成本仍然很高。


近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上海、浙江嘉兴加氢站了解到,上海的加氢应用场景主要为快递物流运输,加氢站为了配合物流仓储,普遍布局在郊区。不过,不少氢燃料网约车已走进人们的生活,司机口中“省钱”“加氢不排队”频被提及。


不过,跑通加氢这条绿色发展之路,如何降低成本提高能效,算好经济账正是这条产业链的一道命题。


加氢站后的储氢装置。


5-10分钟加满一辆公交车


飞机从头顶划过,只留下一道白色挂在空中。上海青浦区,距离机场短短5公里一片空地,坐落着中石化青卫油氢合建站。


陈师傅每天要来这里加氢。据他所知,自己所在公司于机场附近站点拥有80多辆氢燃料快递车。由于距离最近,这个加氢站也成为司机们的首选。


陈师傅走在了环保浪潮的前列。多年前,他将油车更换为电车,四年过后又发现氢燃料车不错,随即成为一名氢燃料车司机。“环保是一方面,氢车无污染,续航里程则是另一方面”。


他给贝壳财经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开电车送货一整天大概需要跑260公里,当时自己驾驶的电车的续航里程只有160公里左右,也就是需要充两次电,每次费用100多元。


如今,尽管加一次氢也得200多元,但每天加一次就够了。“时间短,还不排队呢”。就在陈师傅等待过程中,一位操作员拿着设备开始检查车内氢瓶的安全。


车辆正在加氢。


中石化青卫油氢合建站站长张雅婷介绍,上海的加氢应用场景主要为快递物流运输,加氢站为了配合物流仓储,普遍布局在郊区。目前,提供车型的企业包括上汽集团等,而选择这类车型的企业包括追求低碳减排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如京东、喜力。


长期以来,商用车是氢燃料车发展的首要场景。不过,不少氢燃料乘用车已经行驶于路上。


手拿蓝色气瓶合格证,网约车司机王师傅正在上汽大通MIFA氢一旁等待加氢。他每天往返机场接客人,全天行驶里程大约200公里,省钱同样成了他最大体会——开油车需要200块,开氢燃料车只要150元,“驾驶感受和电车很像,都比较安静”。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每天平均给130辆车加氢,由于这个站点距离机场比较近,网约车比较多。”张雅婷向贝壳财经记者介绍,网约车加氢2-3公斤,卡车加氢25-30公斤,二者使用的加氢设备没有区别,只是加氢枪的口径不同。


“我们的加氢量三年就翻了一倍,占据上海的半壁江山。”张雅婷介绍。


中石化相关负责人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公司从经营战略上考虑,围绕形成环上海加氢走廊及城配物流线路,在今年《上海市车用加氢站布局专项规划》公示至2025年78座网点中,新规划的69座加氢站,32座为中石化油氢合建站,占比46%。


同时,中石化与上海申能、宝武集团、上海电力及上海舜华等企业接洽,通过参股等合作模式争取更多的加氢站建设布点份额。截至2023年7月底,上海市加氢站数量为15座,其中在运营12座,已建成未运营3座。


目光向南,当最后一缕阳光洒落在浙江嘉兴水面上,大型岸吊仍在忙碌,集装箱鳞次栉比,等待着起落、装卸。


距离嘉兴港口不远处,1 座占地面积3000 平方米的中国石化加氢站格外显眼,指引牌清晰提示:这里集加油、加气、充电、加氢等多元化能源补给于一体。


中国石化浙江嘉兴分公司现拥有加氢站3座,累计加氢量达700吨,主要服务对象为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氢能重卡及小型物流车。


工作人员介绍加氢站运营情况。


2022年9月,中国石化首座批零兼营“五位一体”综合能源服务站——浙江嘉兴平湖滨海大道站建成投营,迄今已有11个月。目前,服务对象主要是港区物流园区的氢能重卡。


这个站点和传统加氢站的进气方式有所不同,主要采用管输,由嘉兴氢能公司投资建设的氢气管道全长1700米,通过港区化工园氢气管廊源源不断地供氢。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加氢站的氢气供应,又大大节约了氢气运输成本和降低运输安全风险。


中石化平湖滨海大道站配有2台35公斤双枪加氢机、1台70公斤单枪加氢机,每天的加氢能力在1000公斤及以上。


“以一辆载有15公斤储氢瓶组的公交车为例,每天至少可以加100辆。加满一辆公交车,仅需5-10分钟,而续航能力却可达300公里,相当于从站里出发前往杭州西湖转一圈再回来,还绰绰有余。”平湖滨海大道加氢站站长陆平举例说,一辆载有10个储氢瓶组的氢能重卡,加满用时约20分钟,如果是用于码头短驳的话,其最大续航能力可达350公里。


投资成本上千万,氢气运输走不远


于投资方而言,加氢站的成本账仍是一门学问。


贝壳财经记者自业内人士获悉,建设一个加氢站的总成本需要上千万,其中包括土地成本。而让原有的加油、加气站变成综合储能站,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前期投入之外,运输成本在运营中凸显。


中石化销售嘉兴分公司总经理许建浩介绍,中石化建设加氢站的优势在于,不少炼厂都有氢气的副产品,但运输成本仍是困扰。


他表示,目前使用管束车运输氢气的成本仍比较高,例如49吨的货车本来可以正常载货,收费1000元,但是只能承载200公斤的氢气,折算下来运输成本就是每公斤5元。


许建浩表示,如今制氢、用氢成本仍然较高。从中长期来看,降低能源成本、提供廉价易得的氢能是产业发展的关键。


一辆运输车停在加氢站旁。


从加氢站运营和推进来看,氢的来源仍是难题。一方面,制氢基地建设审批要求高,难以形成规模化制氢效应。另一方面,氢气运输采用20兆帕鱼雷车,运力受限,并不适合远距离运输,难以保障氢气的稳定供应。


浙江嘉兴港区经济发展部部长陈龙介绍,之所以选择嘉兴,是因为这里距离港口很近,大量商用车在码头往返。此处还有化工园区,只需1700米的管道就可以将氢气输送过来,管道造价低廉,从而压低了成本。

成本痛点之外,行业迈入成熟阶段仍有一段路要走。


中石化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如果从长远来看,目前缺乏标准的加氢站建设审批流程,相关法律法规待完善。以上海为例,上海各区对加氢站的审批建设尚处于摸索完善阶段。


不仅如此,加氢站规划设计缺位,加氢站的规划设计、建造要想达到“商业化运营”的要求,其运营的经济性为首要条件,即要从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始关注加氢站类型的选择(合建站、集中/分散制氢等)和氢源的选择等因素。


受这些因素制约,目前上海加氢站数量较少,且布局不均衡。上海在营站12座,主要集中在嘉定、临港新片区、青浦区等区域。不同于加油站,一般加氢站单站加氢能力在1000kg/d,每天只能服务180余辆各类氢燃料电池汽车,站点在早晚高峰会出现加氢长时间排队等候现象。


“氢能产业链应用和推广还任重道远”,陈龙表示,目前,氢燃料电池的应用多数处于商用车领域,如氢能重卡、公交车等,氢能产业处于商业化前期,需要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制氢成本。


一辆车正准备加氢。


多年摸索,何时走出商用车领域


不少产业链企业押保氢能潜力。


上汽大通总经理郝景贤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坚持认为氢燃料是未来能源路线之一。全球都在注重碳足迹管理,引导绿色低碳行为。到碳足迹限制,建立严格的碳排放市场时,氢经济的重要性和价值会更好地发挥出来。


不过,郝景贤也表示,发展氢燃料车,最难的就是基础设施——加氢站。几年前,加氢站最令人担心的是安全性,现在其实比汽油站还安全。“我相信十年之后国家还会继续推出支持政策”。


“去年我们在上海已经投放了300辆大家氢,今年将会继续投放300辆,我们在氢燃料方面继续投入和探索,是一个长期行为。”郝景贤表示,在上汽大通的板块里,氢燃料重卡、氢燃料轻卡、氢燃料MPV等主要细分市场都有市场机会和商业探索意义。


降低成本成了行业起飞的关键,而改善运输方式、提倡液氢、创造规模效应、设备国产化均是路径之一。


对于未来发展,张雅婷介绍,就像电动车起步后带动了燃料电池、充电桩的技术突破与迭代,氢能源的产业链比电动车产业链更长,也会经历这个过程。


在她看来,随着技术与安全性提升,如果货车能运输压力为30兆帕的氢气,随着密度加大,能运输的氢气就能增加到400公斤,从而实现成本下降。


液氢同样被寄予降本的希望。“青卫加氢站此前较忙时储存量最高为1.4吨,每座加氢站的容量不同,如果要为加氢站加满2吨的氢气,每天需要10辆车来运输,成本太高,液氢能解决成本问题。”她解释说,液氢所需空间小,目前海外市场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加氢站使用液氢,而国内的液氢市场还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许建浩认为,未来降低成本要靠规模效应,中石化则走出第一步。这个行业处在产业培育阶段,现有企业要带动全产业链加入,最终实现车辆、氢气的成本降低。


如今,嘉兴市通过强链招商已经吸引了美锦能源、国鸿氢能、锋源氢能、德燃动力、浙江飞驰、爱德曼等一大批氢能企业,现已基本实现氢气制备、储运、加注、氢能装备核心部件、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布局。


对于产业规模效应,陈龙呼吁国家后续能为加氢提供稳定、持续的支持政策,另一方面也呼吁地方考虑氢能全产业链布局,给予零部件企业、配套企业一些支持政策。此外,他也希望能从政策层面保障加氢车的稳定运行。


在氢气的来源方面,陈龙介绍,嘉兴有一个化工园区,到今年年底能实现每年10万吨粗氢的产生,这些氢气可以流向工厂和交通领域。“保障价格稳定,后方化工园区保障氢气来源稳定,零部件供应商见状也会持续生产,多方保障绿氢的生产”。


今年3月,浙江省住建厅提出,着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氢走廊”,有序建设布局合理、安全高效的全省加氢网络体系。到2025年,全省累计建成加氢站不少于50座。


嘉兴市同样擎画出蓝图,到2025年建成长三角氢能产业示范区,氢能供应能力达到每年25万吨以上,氢能及相关产业的产值突破400亿元,力争建成加氢站25座,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示范突破2500辆,其中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占比达到85%以上。


回想氢气刚推广时,陈龙依稀记得许多人心里对“氢气安不安全没有底”,不愿意参与运营,嘉兴国资买进了第一批50台车,由于没有专业运营团队维护,也不会做物流,最终交给了羚牛公司。


羚牛氢能总经理陈高伟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如今,氢燃料车根据驾驶里程不同,通过计算公式得出的补贴数也不同,拿到补贴后车价与燃油车基本持平。“现在有了运营团队,外企选择氢燃料车的积极性很高,有时候气也供不应求,车也供不应求”。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