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发展将给财经领域带来什么变化?当前财经人才培养面临着哪些问题?记者从中央财经大学获悉,8月29日,在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期间,中外财经教育联盟(Alliance for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ducation,AEME)成立,联盟成立当天人工智能时代财经人才培养国际高端论坛举行,与会的国内外专家聚焦数字经济时代财经人才培养,分析当前财经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中外财经教育联盟成立,实现跨国界、跨行业的多元协作

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由外交部、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持续至9月2日,将举办活动122项。

作为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重要活动,中外财经教育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是由中外高校、企业等自愿组成的学术性、非官方、非营利性的组织,由中央财经大学发起,成员包括121家境内高校、企业以及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老挝、缅甸、希腊、阿根廷、智利、香港、澳门等24所国(境)外高校。

中央财经大学介绍,未来将把中外财经教育联盟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财经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跨国界、跨行业的多元协作。具体举措包括:为联盟高校师生交流搭建平台,组织各类活动,增进产学研协同发展,从而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分享联盟高校在财经教育领域的创新成果,推动高等财经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等。


中外财经教育联盟成立。图/中央财经大学


聚焦财经人才培养,中外专家分享应对举措

在当日举行的人工智能时代财经人才培养国际高端论坛上,与会国内外嘉宾共同探讨财经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指出,人工智能的数据化、智能化、个性化和开放性特征,有利于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效益,提高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质量。然而,人工智能也会带来“数字鸿沟”等负面影响。马海涛认为,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推进高等财经人才培养体系的适应性变革,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推进科教产教融合等。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在财经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产生了多重冲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表示,当前财经人才培养面临着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的条件不充足、机制不健全,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度有待提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缺乏科学规划,师生数智化素养有待提升;数智化财经人才的培育目标不明确等挑战。

对此,赵忠秀认为,在应对人工智能冲击时,财经类院校应当坚持新文科学科交叉融合理念,持续优化专业布局和课程体系;提升师生的数智素养和能力;加强数字赋能评价作用,发挥数据质量监控新优势。此外,做好国际化办学工作,以国家战略为牵引,建设国际化智慧教育资源,拓展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梁文慧介绍了人才培养创新举措,主要包括高度重视前沿科学研究、跨学科教育和国际化建设三大方面。具体为:面向高精尖缺领域,迎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通过创新科技深度体验等形式,在地球磁场科学等前沿领域不断突破,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挑战;加强跨学科教育,开设新型交叉学科,开展名师授课,着重加大博士生培养力度;加强与国内外高等学府的交流和合作。

英国伯明翰大学助理教授Ufuk Gunes Bebek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各行各业。在高等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各类辅助性工作。人工智能技术将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工具,而非替代品。

Ufuk Gunes Bebek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与科研。一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设计课程,突出课程的某一专项特点。二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生成课程内容,尤其是发散式的问答内容等,为某一概念提供讲解建议。三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内容,以及定制化的指导建议,并生成每个学生的反馈评估报告。

新京报记者 苏季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