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两弹一星?”“人类如何摆脱地球引力飞向太空?”“钱学森的精神能给我们什么启示?”……9月1日上午,北京市中小学新学期开学首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德良走进北京市朝阳实验小学,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堂名为《传承科学家精神——钱学森不平凡的一生与贡献》的“开学第一课”。


钱学森是中科院力学所前任所长,中国航天之父,“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张德良作为钱学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生,以他的亲身见闻和专业知识,将钱学森不平凡的一生娓娓道来,并为同学们讲授了关于“两弹一星”的相关科学知识,以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勉励同学们树立远大志向,为人民和国家服务。


记者了解到,该活动为北京市科协联合新京报举办的以“登峰造极的中国科技”为主题的校园行活动。当天,“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走进北京多所中小学校,通过“科学第一课”,让科学家精神课程进驻课堂,使青少年走近科学家,崇拜“真英雄”。


特殊“小礼物”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我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礼物。”开始讲课时,张德良拿出了一幅画,引发了学生们的兴趣。


他对同学们说道,“这张画可不一般,上面画的是钱学森,这张画曾被神舟八号带到天上又带了回来,后来复制了一张保留在我们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今天我又复制了一张拿了过来,谁表现得最好就把它送给谁。”


张德良为同学们展示带来的“小礼物”,《笑傲苍穹·钱学森》复制品。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摄


随即,张德良向同学们抛出了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两弹一星?”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是原子弹和氢弹。”“是原子弹和氢弹和嫦娥一号。”“是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第三个答案得到了张德良的肯定。“两弹是核弹和导弹,而原子弹和氢弹都是核弹的一种。所以,别看这是一个小问题,要答对还不容易呢。”


课堂上,张德良不断抛出问题与同学们互动。“大家知道我国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东风一号’能发射多远吗?中国航天日是哪一天?人类如何才能摆脱地球引力飞向太空?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少?”这些问题有的很专业,连成年人也未必答得上来,现场的学生们却都一一答对。“咱们学生的科学素养真不错。”张德良频频点头,夸奖现场的同学们。


在互动环节,现场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反问”张德良:“可控核聚变的研究有什么意义?”“我们如何才能躲避核辐射?”“如果世界末日到来我们该逃到哪个星球?”张德良都一一认真解答。


同学们回答张德良提出的问题。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摄


在科研之外,钱学森还为我国培养了许多科技人才。“我非常荣幸,1958年被国家挑选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学什么呢?就是跟着钱学森学造火箭。”张德良给同学们回忆了他记忆中的钱学森:“钱学森讲课非常好,我非常喜欢听他讲课。他上课时,会让秘书到最后一排听,如果听不清,就会调整自己的音量。大科学家讲课这么认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国籍,钱学森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姓钱但我不爱钱。”课堂最后,张德良以钱学森“爱国”和“淡泊名利”的科学家精神勉励学生。“各位小朋友,你们现在还小,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是以后走向社会也要记住这句话,要淡泊名利、宠辱不惊,把自己奉献给人民,只有这样才会成功。”


组织多样科学活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这堂“开学第一课”,为什么给学生们选择这一主题?“科普工作非常重要,不仅大人要学科学,更要从孩子抓起。”张德良解释道,如果给孩子讲深奥的科学知识,小学生不太容易接受,而讲科学家精神孩子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科学家的精神是可以传承下去的,可以让学生一辈子都受用。”


张德良回忆起自己的科研路。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刚刚成立,自己因为学习成绩比较好被选中进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也是我一生比较幸运的事情,有了这个基础,我参加了很多科研任务,为国家做了一点事情。虽然比不上那些大科学家,但是我尽力了,也算是做出了一些成绩。”


在张德良看来,现在的孩子们科学基础非常好。“特别是实验小学的学生很厉害,很多问题都能答出来。像第一宇宙速度是7.9km/s,很多人都说不准,但是他们一下就说准了。将来,这些孩子就是科技界的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张德良激动地表示。


“我本来对航天没什么了解,听完了这堂课,我了解了很多,有很多长进。”五年级学生齐梓彤听完讲座后表示。“我平时也很喜欢科学,喜欢玩跟空战相关的游戏。前几天还去参观了军事博物馆,看到了东风一号,觉得特别酷。”五年级学生焦昱皓说道。


讲座结束,同学们围着张德良签名。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摄


朝阳实验小学德育主任孙滨向记者介绍,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科学教育,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走进科技馆、邀请科学家进校园。此外,每年四月和十月都有全员参与的校园科技节,四月以体验式为主,十月则以竞赛为主,有航模、海模、车模类的竞赛。“从学校整体活动、校园课程、社团等方面,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科学氛围。”在孙滨看来,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组织科学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未来在选择专业、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