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雪花,开在阳光下。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群孩子用雪花般纯洁的歌声唱响了开幕式主题曲《雪花》,将新时代中国孩子的自信、美丽、才华呈现在了世界观众面前。这是北京爱乐合唱团建团40年来最为高光的时刻之一。40年来,合唱团不仅为中国申办和主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做出贡献,还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搭建桥梁,合唱团足迹遍及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北京爱乐合唱团的孩子们唱响了主题曲《雪花》。 北京爱乐合唱团供图


在2023年北京爱乐合唱团建团40周年之际,现任团长、艺术总监及常任指挥杨力教授对新京报记者说,北京爱乐合唱团的属性不是职业化的团,但艺术产出的过程、教育却是专业的,具有科学性,可以为孩子建立一块净土,埋下梦的种子。对于未来规划,杨力表示,坚持走合唱团这40年来已经形成的传统,在曲目内容、表现形式上可以更加丰富、与时俱进一些,但是根不能变。“合唱团有两个重要属性,一是艺术属性,二是教育属性。”杨力说。


北京爱乐合唱团现任团长、艺术总监杨力。 北京爱乐合唱团供图



为中国童声合唱打开一扇窗


1983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著名指挥家、教育家杨鸿年先生创办北京爱乐合唱团。回忆起父亲40年前创办的童声合唱团,杨力觉得,父亲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为中国童声合唱打开了一扇窗,“虽然这不是他独创的,但对于童声合唱这门艺术的认知,曲目的丰富性,什么是美的声音,在当时国内的环境下他要比别人清醒很多”。


然而,在建团前十几年,北京爱乐合唱团在国内也受到一些业内批评,“但从后来发展的结果来看,当时的探索思路是对的,是科学的”。杨力说,这与杨鸿年老师对于事业的执着与坚持分不开。杨鸿年最初建团的时候,也是第一次接触童声,很多曲目都由他改编,拓宽了童声合唱的音域,让作品的表现力更丰富,很短的时间内就积累了大量中外名曲。1985年,合唱团在中央电视台录了一套《海风吹来我的歌》,影响力很大。“这都是基于老杨团长比较科学的理念,孩子应该唱什么样的歌?没有,我们就自己改编”,杨力觉得,这就好比在沙漠里开辟绿洲。


北京爱乐合唱团成立之初,杨力年龄还小,心智也不成熟,偶尔去听合唱团排练,1985年他才真正稍微深入地和合唱团接触。当时合唱团成立以后,第一次去南方有个小巡演,去了贵阳和南宁。杨力正好高考结束,有比较长的假期就跟着一块去。“那是第一次接触指挥,还没有真正对指挥有认知,真的是照猫画虎。当年和第一批老团员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谊,现在都是很好的关系。”杨力说。


杨力1990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1992年去了德国进修,1998年回国之后才真正对合唱团以及父亲从事的艺术工作有深刻的了解。“客观地讲,老杨老师确实是世界级的,在国际上都得到认可。”杨力特别有幸能在父亲身边,感受到他的艺术魅力。杨鸿年晚年身体不太好,但老人家非常用功,一天工作16个小时,“他很有创作欲望,经常在夜里突然想起什么问题就起来开始研究”。杨力也经常能感受到父亲的孤独,所以经常带父亲出去走走,所谓的“走走”,就是杨力开车带着父亲出去溜一圈。“出去陪他随便聊会天他就会感到很放松,他是特别容易满足的人。”杨力说。


谈及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杨力说,其实是全方位的,“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能明确地说今天从他那学到了什么,昨天从他那学到了什么”。杨力觉得,老杨老师的那种工作状态和工作精神,不光对自己,对合唱团的孩子以及所有人都有很大的影响。大家给他的评价都是特别慈祥的老人,总是面带微笑。在排练的时候,老杨老师说话经常都很轻微,但是全场几百人都那么专注地倾听他说的每一个字,“这就是一种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


指挥家、教育家杨鸿年带领北京爱乐合唱团的孩子们演出。 北京爱乐合唱团供图



“热爱”让中国童声合唱走向世界


40年来,北京爱乐合唱团历经坎坷,但每经历一次磨难之后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合唱团为中国申办和主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做出的贡献。1993年和2001年,合唱团分别随北京市政府代表团赴蒙特卡洛和莫斯科参加申请奥运会主办权活动;2008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北京爱乐合唱团首次以童声无伴奏合唱形式表演了由杨鸿年教授改编的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2021年10月参加在奥林匹克塔隆重举行的“北京冬奥会火种欢迎仪式”活动;2022年2月受北京冬奥组委会的邀请参加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演出,演唱该届冬奥会主题歌《雪花》,成为唯一一支“双奥”合唱团。


同时,合唱团从创建伊始就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搭建桥梁。在杨鸿年和杨力两位教授的率领下,合唱团足迹遍及欧、美、亚洲的诸多国家和港、澳、台等地区。1987年,北京爱乐合唱团第一次赴美国巡演,那时候中美民间交流并没有那么丰富,“那个年代出国政府还要给钱,让你去做身衣服,女同志去烫个头,都是国家安排的”。杨力说,那次美国演出非常成功,算是合唱团那个阶段的一个高光时刻。1992年,作为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北京爱乐合唱团去了中国台湾演出。“当时的轰动效应是不可想象的,孩子们纯正的北京话一报幕,底下观众就已兴奋得不得了,演出结束后满台的礼物,都是给孩子的,演出到哪,观众跟到哪,巡演非常轰动”。杨力说,孩子们当时巡演唱的歌,后来很多都在中国台湾出版,作为他们的学校教材或比赛教材。之后,北京爱乐合唱团又去中国台湾演出了五六次,同样受到热烈欢迎。


最让杨力念念不忘的,是一张跨越了21年的照片。1996年,合唱团去意大利参加合唱比赛,拿下了4项大奖,但最大的那个奖项很遗憾错失。2017年,杨力团长带队又去意大利参加了同样的比赛,这次非常圆满,最终获得了那个最高奖——意大利第65届圭多达莱佐国际复调合唱比赛全场总冠军。有一位意大利志愿者拿出21年前的照片给合唱团成员看,一边指着照片,一边说那时候自己多年轻。这一幕让杨力印象极为深刻,21年前合唱团没有拿到总冠军的奖,直到21年后才将这个遗憾弥补,“这些意大利志愿者都为我们高兴流泪,他们把照片留了21年,很多照片我都不知道”。杨力特别有感触,他觉得一个人做志愿者,可以做一辈子,真的是热爱音乐,“有多少人能够21年只做一件事情?坚持去做一件自己热爱的事情,真的特别棒。”这种人心之间的温度,让杨力很感动,觉得这种收获比获得大奖还重要。


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北京爱乐合唱团中成长。 北京爱乐合唱团供图



对话:“传统是用来继承的,而不是用来打破的”


新京报:你觉得现在学音乐的孩子吃苦能力怎么样?


杨力:我觉得内在的这种吃苦精神、上进心,我们一直没变。近期为了团庆音乐会,孩子们从早上排练到晚上,连续一星期,非常辛苦,大人可能都很难做到这种排练强度。


新京报:合唱团以“爱和奉献”为宗旨。你是如何理解这个理念的?


杨力:我觉得“爱和奉献”这一办团宗旨是在不断和孩子接触实践的过程中提出来的,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个团经历了许多辉煌与坎坷,整个过程我们也结识了非常多对我们充满爱和无私奉献的人,爱和奉献其实是双向的。


新京报:你除了音乐指挥家的身份外,还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对于学音乐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杨力:就是要真心地去热爱,音乐是心灵的艺术,真正的艺术是需要非常真诚的。老杨老师有句话很经典,他说:“学音乐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也是解脱痛苦的过程”。有些事情和感受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但有一些内心感受,不论是快乐和痛苦,是没法用语言表达全面的,但音乐可以带给人许多语言所无法表达出来的内容和情感。


新京报:你觉得合唱团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者说你希望通过合唱团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品质?


杨力:通过歌唱能打开孩子们心灵的一扇窗,对孩子世界观的建立以及审美的认知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另外,教与学真的是双向奔赴的。我们通过音乐去培养孩子,但孩子反过来也会教育我们。当看到孩子纯洁的眼神,或听到孩子纯净的歌声时,也是对我们心灵在进行洗涤。老杨老师曾说,要给孩子建立一块净土,其实这块净土不光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我们所有人。


新京报:今年是合唱团成立40周年,也算是一个新的起点。你希望合唱团之后有什么新的规划?


杨力:坚持走合唱团这40年来已经形成的传统,在曲目内容、表现形式上可以更加丰富、与时俱进一些,但是根不能变。传统是用来继承的,而不是用来打破的。我们合唱团有两个属性,在舞台上看到的是这个团的艺术表演属性,但我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教育属性,它可以根据不同时代的孩子状况去进行调整,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还是要坚持传统,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


新京报记者 滕朝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