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四季看新疆第二季”之“沿着河湖看新疆”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艾德莱斯丝绸之乡”——和田地区和田市吉亚乡阿孜乃巴扎村,近距离观摩了艾德莱斯丝绸制作过程。

 

艾德莱斯丝绸作为吉亚乡传统手工业,距今已有几百年的生产历史,至今仍保留着古代植物扎染技术和木制织绸机器。艾德莱斯意为“扎染”,色彩艳丽、质地优良、历史悠久,图案多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进行设计,如梨子、孔雀羽毛、乐器、麦穗等。2008年,传统的艾德莱斯绸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后的手工业”。

 

当地村民正在抽丝。新京报记者 康晰 摄

 

当地村民正在进行经线排列,他根据自己的设计来进行排线,织造出独一无二的花纹。新京报记者 康晰 摄

 

当地村民在用手工织机织艾德莱斯绸。纺织过程中手脚并用,一人一天可纺织3-4米,虽然制作过程甚为辛苦,但织出的艾德莱斯绸轻盈飘逸,质地佳、手感好。新京报记者 康晰 摄

 

产业规模初步成型

 

目前和田市吉亚乡艾德莱斯丝绸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分为家庭式生产和企业(合作社)两种。“我们现在有艾德莱斯丝绸生产企业7家、合作社4家。”吉亚乡副乡长阿孜古丽·阿卜来提介绍,为把传统手工艺品变成富民增收的畅销商品,多年来当地政府持续加大投入,为群众购置织机,拓展延长产业链,2022年艾德莱斯丝绸产值超过3000万元。

 

如今,吉亚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艾德莱斯丝绸产业,有的种桑养蚕,有的用织机织布,有的在外地经营门店。

 

而作为现存唯一一家完整保留了全手工制作艾德莱斯丝绸的手工作坊,吉亚丽人艾特莱斯丝绸有限公司始建于1984年(原为吉亚丽人艾特莱斯丝绸厂),2010年北京市投入400万援疆资金,帮助其进行扩建,完整配备抽丝、染坊、备料房、纺织车间、展销厅、库房、手工绣花等场地。

 

该公司店长布左热·麦提如孜展示艾德莱斯丝绸,图中丝绸为今年改良设计的新图案。新京报记者 康晰 摄

 

“这种花色的丝绸,很多内地的阿姨买回去做旗袍,非常好看!”布左热·麦提如孜向记者介绍。

 

试水直播带货 拥抱多种销售渠道

 

9月5日下午,一名主播正在直播销售艾德莱斯绸。新京报记者 康晰 摄

 

目前艾德莱斯绸系列产品在和田团城、约特干故城等均有销售点。除此之外,当地企业开始尝试在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

 

布左热·麦提如孜告诉记者,该公司8月1日开始试水直播,“之前我们只是发发短视频,但不会卖。”布左热有点儿害羞,“但后来我们学会了,现在每天播2个小时,每天大概有一二十单。虽然不多,但是我们也很开心了。”

 

持续创新 丰富产品品类

 

为适应市场需求,吉亚乡艾德莱斯丝绸产业近年来持续创新。据和田市文旅局旅游科科长赵玉梅介绍,“我们将艾德莱斯的元素融入到当地的文创产品设计中。”除传统绸缎布料外,进一步开发了帽子、发卡、领带、鞋子、笔记本等多种产品。

 

“很多游客很喜欢艾德莱斯丝绸,但是又觉得买一块布料不方便穿戴,于是给我们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布左热·麦提如孜介绍,“因此,我们开发了很多新产品,像这种帽子、发卡等,大家买完就可以直接戴在头上,非常受欢迎。”

 

展销厅中的艾德莱斯丝绸发卡、帽子。新京报记者 康晰 摄

 

艾德莱斯丝绸笔记本及钱包。新京报记者 康晰 摄

 

“同时,我们每年通过一个200万的援疆资金项目,携手知名服装设计师,将艾德莱斯丝绸在北京时装周上展示。”和田市文旅局旅游科科长赵玉梅介绍,“设计师将传统的艾德莱斯服饰与现代化元素相融合,让更多的人接受艾德莱斯丝绸,继而走向全国、走向国际。”

 

资料图。来源天山网

 

新京报记者 康晰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