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民居、梯田、水系,交错融汇,在无尽大山中,形成了独特的农耕奇观——梯田,梯田是中华民族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杰作,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和旅游价值。日前,在湖南紫鹊界梯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钱前表示,梯田是人类农业文明的杰作,也是农业智慧的结晶,在农业现代化的今天,保护这一智慧结晶,对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应重视政策引导、科技赋能,使得传统的梯田实现现代化,成为粮食安全保障、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9月3日,钱前在湖南新化县紫鹊界梯田考察。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供图


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实现现代化


紫鹊界梯田位于湖南新化县,梯田面积8万多亩,海拔平均500—1200米,最陡坡度在50度以上,梯田级数600余级,千百年中,人们依山势造田,形成了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满山梯田。


新化县相关负责人介绍,紫鹊界梯田有一套独特的自流灌溉系统,梯田没有水库,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山顶森林茂盛,植被丰富,是天然的蓄水池,山体岩石坚实不透水,地表土为沙壤土,整个梯田具有强大的蓄水能力,同时,还有150公里以上的人工渠,灌溉便利,排水畅通,以最小的工程,实现了整个梯田的灌溉。据悉,紫鹊界梯田先后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等。


“梯田都是良田,”钱前说,“梯田是农耕文明的杰作,也是人类营造的奇观,浙东的梯田,云南元阳的梯田,湖南新化的梯田,每一处都有不同的美景,也都同样美如仙境。同时,梯田还是最好的农业生态模式,是中国山区农民数千年摸索积累而成的一整套生产体系,这套生产体系和自然相融合,不影响生态,反而会促进生态的优化,因此是非常珍贵的遗产。”


不过,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劳动力缺乏、机械化实现困难等问题,使得传统的梯田正面临着转型的困境,许多梯田逐渐荒芜,钱前说,“当前,梯田需要科技赋能,以现代科技推动梯田的利用和保护。”


紫鹊界梯田位于湖南新化县,先后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等。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供图


梯田联盟,保护遗产需要更多力量


我国到底有多少梯田?可利用或仍在利用的有多少?


一项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显示,我国梯田总面积达到8亿亩左右。有众多世界知名的梯田,如云南哈尼梯田、广西龙脊梯田、湖南紫鹊界梯田、江西上堡梯田等。


“保护梯田,不仅是保护传统的农耕文化,对今天的生态发展、粮食安全保障也非常重要,”钱前说,“我国耕地面积已经接近极限,继续扩大的空间很小,而粮食需求仍在不断增长,而梯田恰恰都是中国人一代代营造、维护下来的良田,发挥梯田的生产功能,对保障粮食安全有积极的意义。”


如何更好利用梯田?钱前认为,首先要摸清底数,“我们到底有多少梯田,还有多少梯田在生产,有多少荒废了。荒废的梯田,能修复的有多少,不能修复的有多少?和平原上的农田不同,只有荒废时间较短的梯田还有修复的可能,有些梯田荒废十多年甚至更长,修复的可能性非常小了。”


近年来,钱前一直在推动梯田科技联盟的成立和发展,他表示,“梯田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保护和开发价值,但其保护与发展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支撑。所以我想通过全国梯田科技联盟的方式,发动更广泛的力量,以现代科技推动梯田生产的转型升级,让传承千年的梯田文化与文明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产业转型,让梯田产生更多的效益


“保护好梯田,利用好梯田,要靠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钱前说,“首先在政策方面,应该更加精准地发力,强化对梯田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其次要靠科技,比如选育适合的优质作物品种,开发适合梯田的小型乃至微型农机,让梯田农业也可以实现现代化转型。其三要有信心,梯田不仅是历史的遗产,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且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在保障粮食安全、振兴乡村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不过,梯田的保护和利用,也同样有待解的困境。如劳动强度大、效益不高,是许多梯田荒废的重要原因,钱前表示,梯田的保护和利用,一定要通过产业链的建设和延伸,提高梯田农业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益,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梯田得以保护和利用。


在浙江杨丰山村,钱前和众多科学家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帮扶和试验。在那里,他们选择优质稻米品种,建设梯田文化设施,在冬季复种油菜,打造立体景观,使得梯田范围内,一年四季都有美景可看,同时都有产出,为农民带来效益。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