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第三十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在北京市通州区开幕,大会将持续四天,于9月12日起对公众开放。记者实地探访本届大会,提前总结出了本届大会的看点。


第三十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现场。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三大展区,重磅种业成果亮相

 

走进大会展区,北京鸭、北京油鸡、宫廷金鱼、京麦189等展品映入眼帘。

 

在种业振兴成果展北京展区,8个多月的杂交鲟“京龙1号”已经长了一尺多长,这是2022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的水产新品种。通州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大会现场设置了种业振兴成果展、种业商业展和优良品种地展三大展览展示,种业振兴成果展上有9个重点省份、5大头部企业、3个阵型企业参展,展示种业振兴行动“三年打基础阶段”突破性成果。


杂交鲟“京龙1号”。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在种业商业展,来自22个省份的300余家种业名企进行展览展示和交易交流。展会上,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张正斌带来了其培育的紫色系列农产品,紫色花生、紫薯等农作物即将在通州区西集的种植园里瓜熟蒂落。

 

展位上,一把刚刚长成的花生,外表并看不出任何区别,但剥开花生皮后会发现大有不同,花生粒呈现紫色。张正斌向记者介绍,紫色的花生花青素含量更高,抗氧化能力更强,今年也是头一次在农户园区大面积种植,紫色系列的还有小麦、玉米等品种,紫色系列农产品解决的是人们吃得好的问题。

 

大会设置的优良品种地展展示了玉米、蔬菜和航天育种三个核心点位,187家企业的2300余个品种,展示面积约3万平方米。通州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优良品种地展展示了葡萄、蔬菜、玉米、航天育种四个基地和于家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共五个点位。大会还将组织大北农、峪口禽业等企业专场活动,参观通州、平谷、延庆三个种业创新示范区,开展“心系一粒种”等延展活动。


新品种玉米展示。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大咖云集,院士建言献策

 

在开幕式后举行的国际种业论坛上,设置了院士报告环节。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水生、刘少军、万建民,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朱健康,非洲科学院院士贾银锁等院士受邀出席,为建设种业之都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但需求刚性增长,产量提升难度大,对外依存度高,国际大变局使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供给不确定性增加,但品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在发达国家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目前中国的贡献率为45%,构建农作物基因资源到大数据平台的全球战略网络,助力全球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营养健康。


北京种业振兴成果展示区,京麦品种。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国际种业论坛立足学术高点,蔬菜、玉米、畜禽等六个分论坛聚焦细分领域,共话种业创新发展。通州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种业大会连接国际,本次大会是历届北京种业大会国外嘉宾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国际种子联盟、亚太种子协会、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巴西农业部代表以及拜耳、科迪华等跨国公司代表近30位嘉宾出席大会。


北京种业振兴成果展示区,展示的北京鸭。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大会对公众开放,市民可领种子盲盒

 

记者发现,会展中心展位上还设置了种子盲盒、种子情景剧等有意思的环节。

 

市民可以通过参与“种业振兴特使集结号”打卡互动活动等,赢取种子盲盒。记者打开一份种子盲盒发现,其中有红珍珠番茄、波斯菊、玩偶南瓜、蓝矢车菊、恋人香雪球,每包有80粒,一份种子盲盒里包括5袋精选的花卉或蔬菜种子。领到这份种子的“种植小白”也不用担心,包装上印有花卉或蔬菜的习性和种植要点,不会种花种菜的市民也可以上手尝试种植。


会展中心现场,市民还可以领取种子盲盒。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本届种业大会于9月12日9点至14日17点对公众开放,市民可通过微信小程序“第三十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报名参加。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唐峥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