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印章图案和春季场的一样!”9月8日下午,2023北京图书市集·秋季场开市,不少摊主提前来到展馆布置摊位,一位赶早的读者在摊位前盖章时自语说。忙碌收拾的摊主动作明显有一丝停顿,可以料想距离年初的春季书市才仅仅过了数月,书业本就是时间的沉积,除了近期出版的新书外,所谓的“全新的新意”短时间内几乎是不可能的。摊位上的空气似也有一瞬间凝滞。


正当那位局促的摊主纠结措辞如何回应时,余光却瞥见盖章的读者神情自若,于是也深吸口气打趣说:“那你不也又来了。”两人相视一笑,竟也有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在。当今天的我们在日复一日地向前奔跑,恨不得在有限的生命中打卡更多的新奇体验时,书籍大概是为数不多让人沉静的方式,它不介意静止与放空,也不回避慢步甚至重复。


9月8日至10日,由新京报书评周刊和首创郎园共同主办的北京图书市集·秋季场再度在郎园Vintage与读者相见。相比于去年疫情期间秋季场回归时的狂欢,与年初重启日常时春季场的人潮汹涌,这个秋天的书市更多回归了它本来的面目,回归书与人的互动。


8日晚起,北京又适逢一场连绵秋雨,上月涿州暴雨书库告急的记忆仍在,室外近八十家摊位临时关闭,只保留室内场以让专程赶来的读者不要扑一场空。即便如此,那天的室内场仍旧赶来了不少读者,他们有人专程从外省坐车赶来,也有人专门驱车几十公里从京西而来,许多还是书市的“老朋友”。收伞进门后,每个人的脚步都自然而然地慢了下来。


在“阅读的诚意”下,这届书市在保留图书内核的基础上,也尝试了主题特展、播客“听书”、作家面对面等,我们想看看阅读本身还能延展到空间的哪个层面,以及当读书成为一种日常时,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何种模样。


下文多图“预警”,来和书评君一起看看这个秋天我们一同参与的这场阅读实验。


整理撰文 |申璐


书市里的生活经:精打细算还是一地鸡毛,但幸好总有慰藉


在综合考虑去年秋天选址偏僻的遗憾,以及今年春天室内摆摊的人潮后,秋季场书市依然回到位于市区内的朗园Vintage园区,而这一次特别开放了室外区域摆摊,分担人流压力,书评君希望让专程赶来的读者朋友们能有更好的逛摊体验,而室内场则以主题展为主,丰富书市陈列的可能性。


经历数月的前期准备后,书评君精选了147家出版摊位,并在室内筹划了15个主题特展。终于时间来到9月8日,我们在秋季再度相遇的那天。先来整体看看这届书市的布局,这里是入口处,标识醒目到隔着马路都看得见:


(新京报 王子诚摄)


这是室内展区,摊主们在摆摊布展中:


(新京报 王子诚摄)


这是室外展区,空间分隔有序,走进细看后会发现不少摊主都藏有自家的创意:


(新京报 王子诚摄)


这是书评君的摊位:



不同于传统的地坛书市,朗园书市几乎都是编辑部集体出摊。在日常编辑工作之外的出摊经历中体会着,什么叫“人生没有彩排,从来都是现场直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摊主春卷感慨说:“出摊前一直焦虑图书是否能如期到市集,紧赶慢赶加快配送,终于在8号中午开市前到了,书还没来得及规整分类,书友已经到了。”但安慰的是,临近摊位的出版社朋友会互相帮忙布置摊位,早早到场的书友们还是愿意耐心等待支摊,“第一位书友带走了《爪牙》和苏成捷《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译者题签本,还有一位书友一口气带走6本书”。


来看看书市开市当天下午陆续而来的朋友们:




即便如此,这届书市依然让书评君顿悟:摆摊如生活,纵然精打细算,也还是要准备应对不期而至的一地鸡毛。8日晚起,北京的秋天迎来了一场连绵秋雨。尽管雨中还是有读者流连摊位不忍离开,但不少摊主也不得不着手收拾摊位。



因为天气原因,周六开市时间推迟到下午一点,考虑到纸质书怕水,书市临时关闭了室外摊位,给室外摊主们安排退还部分摊位费用。同时,取消了读者入场门票的时间限制,并给未能到场的读者朋友们安排退票。在这里,书评君再次向因雨天未能成行的朋友说声抱歉,同时衷心感谢那些冒雨而来的你们。


9月9日当天,书市保留室内场开放,等待因未能收到消息如约而来的朋友们。意料之外的是,还是有不少读者冒雨赶来,室内场也陆续热闹起来。



虽然室外下着大雨,让自己沉浸在室内书的世界中也别有一番滋味。走进摊位,也许你还会偶遇到坐摊签售的作家林棹和路内。他们既是书中隐藏在文字背后那个与你倾心交流的人,也是日常生活里那个唠嗑打牌的朋友。书市的魅力大概也在于,在这里你能把书籍带进生活,也能在书里再度发现生活。也许你想象中的场景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多停留一会儿,你或许还能看见这样……



书市里还来了特别的摊主:


(@怪脾气的周一叔叔 摄)



这些偶遇给过去这个周末的雨天添加了些特别的回忆。生活或许在精打细算后,仍然会不期遇上一地鸡毛,但幸好留心去看,总还是有所慰藉。这个周末来逛书市的你们,还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治愈瞬间吗?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告诉书评君。



书与人的故事汇:当读书成为一种日常


开篇提到,有不少朋友是书市的老朋友。我们曾在春天里相见过,然后约好下次再见,彼此心意相通这不是客套,于是这个秋天,我们又见面了。如果愿意一次又一次走进同一场市集,书评君觉得这大概就是热爱吧。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对以“丰富”之名的事物保持怀疑,同时仍为经由书留存的那些“不变”与“诚意”着迷。


为了突出“阅读的诚意”,这届市集通过优选的诚意、内容的诚意、分享的诚意、倾听的诚意、生活的诚意、推荐的诚意、作家的诚意这“七大诚意改变”,让读者可以静下心来与书与人相遇。


除主办方之一新京报·书评周刊之外,后浪(全品牌)、理想国、商务印书馆、中信出版集团、三联学术等知名品牌,薄荷实验、铸刻文化、浦睿文化等新锐品牌,佳作书局、码字人书店等文艺青年热衷打卡的书店,以及小众独立书店摊主都带来了很多图书以飨读者。


书评君也为大家带来了“新书月榜”的特展——“阅读,为了成为‘不标准’人类”。除了年度阅读作品和日常荐书,新京报·书评周刊今年推出了“新书月榜”。此榜单每月为读者选读一批新近出版的好书,并陆续在全国10家书店进行线下展出。书评君一直希望,通过推荐优质图书,让读者构建属于自己的阅读书单,而每个书单都在帮助我们不断去体认“我是个独特的存在”这件事。


在“新书月榜”特展现场陈列的书,都是编辑们从每月“新书月榜”书单中精选出来的。我们把对话作为一种方法,在阅读中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反思人的境遇,在女性主义中看到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在个体的故事中重拾人之为人的意义。


未来,在更多的城市与书店,我们将继续在线下每月展出“新书月榜”的荐书,让好书与更多读者相遇。


(新京报 王子诚摄)



除此之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带来了“社科文献图书品牌周年展”,同时进行甲骨文十周年展、社科文献特装展以及社科文献各学术图书品牌集体周年展。磨铁集团策划的“把‘女’字亮出来特展”关注女性作家与女性题材。



佳作书局聚焦艺术家,选取覆盖艺术家各类艺术表现形式的书籍,力图呈现艺术家们真实的创作历程。上海文艺出版社当代文学出版中心则以“歌声像一块旧的丝绒擦拭着我的心”为主题,展示了上海文艺出版社当代文学出版中心2021年成立至今的所有出版物,包括《收获长篇小说系列》、金宇澄《繁花》、程永新《穿旗袍的姨妈》、路内“追随系列”等。



此外,三联学术“漫游‘三联学术’的精神世界”主题展、理想国的“想象另一种可能”主题展、新星出版社的“午夜文库重点推荐书目”主题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为了人与书的相遇·助力全民阅读展”、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的“‘不可错过’的展”、商务印书馆的“中国现代出版从这里开始”、金城出版社联合浦睿文化推出的“人间故事”展,企鹅兰登的“企鹅布纹经典特展”、DK图书的“DK 50周年版式设计展”、中国纺织出版社的“穿越时空的中国古代服饰图书展”等特别展览,也都吸引了不少读者朋友驻足。



秋季书市,书评君还首次尝试播客串台活动,特邀6档播客节目:“即兴沉默”“文艺富薪”“最近买了什么书”“活字电波”“偶然误差FM”和“银杏树下”来到书市,从线下逛到线上,带不能来到现场的朋友们用“耳朵”逛书市。其中,“最近买了什么书”是一档泛文化类播客,两位主播野兔和山猪还是一对夫妻,他们已在图书行业从业8年,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在桂林开了一家“野山书店”,现在这家书店已经变成了一家以播客为特色的书店,店内有多档读书类播客的灯牌,并经常组织线下的播客串台现场录制活动。


在节目中,6档播客的主播不仅在现场采访了摊主和读者,也在“播客公社”进行了超级大串台。对谈中,他们除了分享在书市上购买的好书,还一起探讨了许多与书市相关的话题。书市这个读者与编辑双向奔赴的线下场域魅力何在?当出版人都在哀叹“书越来越不好卖了”的今天,为何会书市会大为火爆?来书市摆摊的出版社和逛书市的读者到底可以收获什么?读者们逛的又是什么?


以上各档播客的书市特别节目都将在各大播客平台上线,欢迎读者朋友们去收听、留言分享,让这些节目成为我们对今年秋季书市的共同回忆。


(新京报 王子诚摄)


(播客供图:银杏树下,记一次难忘的录制)


此外,书评君还注意到,今年书市的热门陈书更多与生活相融合,它们更加受到读者的关注,也在关注中无声地诉说着一种生活的态度。



有出版社还特别制作了相关周边,回应当下的关切。



从书籍出发,建立更深度的连接


每届书市,沙龙活动都是最受读者关注的环节。过去的这个周末,书市也联合摊主推出了12场公益沙龙,涵盖出版经验分享、社科文艺思考与亲子互动等主题。在以书为媒的交流中,建立更加深刻的连接。


在“清代的女性与社会”活动现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剑利、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博士后黄心瑜和媒体人青青子,从这本书谈起,讨论妇女史这门学科,以及贞节烈妇、孝女戏子、诗人才女等不同的女性群体在清代有着怎样的一生。



马踏的真的是飞燕吗?鼠目真的寸光吗?动物如何“坐月子”……9日下午,“左一博士”张劲硕带来了一场有关动物学知识的讲座,和读者一道重新认识我们的动物朋友。现场从“啊”到“哦!”惊喜声连连。


9日晚间,一场有关“情绪劳动”的活动吸引大批读者冒雨而来。从家中制定出游计划、整理换季衣物、到职场上分配工作任务,整理同事提交的报表……这些劳心费神的情绪劳动无处不在却鲜少被看见和谈论。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孙萍、北师大青年教师安超、艺术家周雯静与媒体人青青子共同探讨了传统性别分工下系统性不公的另一个侧面。


活动结束后,现场有读者坦诚问及如何帮助受困于传统叙事的母亲走出围城,现场笑声与抽泣声交替,读者与嘉宾彼此分享着个人的经验体悟,在雨天里陌生的心与心之间靠得更近。


(新星出版社供图)


(新星出版社供图)


10日下午,书市来了一位“跨越时空”的特别嘉宾。云冈石窟研究院学术主任赵昆雨现场讲解了被后人叹为5世纪世界美术雕刻最高水平的云冈石窟,与读者一道走进多个争议话题——揭秘它何时开窟,因何开窟,以及如何开窟。



此外,“做书的这些年”“看见我,拥抱我——基层流动女性游戏剧场”“磨铁读诗会”等活动也吸引了不少读者。



为期三天的秋季书市在10日晚上九点落幕,门口的留言墙也写满了读者朋友的留言。一行行文字中叙述着我们从书中获得的力量。那些记忆中的书籍如何支撑我们、陪伴我们,并最终托起了我们。



正如留言墙上所写,“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愿这个秋天在书市相遇的人们,都能用体验去再造生命,无所谓真实或虚拟。


图书市集主办方之一郞园即将在郞园Station举办开放日活动,详情可见:https://mp.weixin.qq.com/s/BBuGpB7l8pIrbXyYONt4cQ



整理撰文/申璐

编辑/王铭博

校对/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