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姜慧梓)在9月13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防御“23·7”海河流域特大洪水过程中,各类水库无一垮坝,重要堤防无一决口,减淹城镇24个,减淹耕地751万亩,避免了462.3万人转移,未发生群死群伤事件。


自古以来,中国的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水旱灾害多发频发重发。近年来,中国先后战胜了黄河1949年以来历史罕见的秋汛、长江中下游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气象水文干旱、海河流域1963年以来最大场次洪水。


据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介绍,在防御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过程中,水利部于7月28日启动京津冀洪水防御Ⅲ级应急响应,30日提升至Ⅱ级应急响应,并派出26个工作组分赴京津冀防汛一线指导防御工作。京津冀晋豫5省市水利部门共发布县级山洪灾害预警1.19万次,提醒地方政府转移危险区群众13.98万人次;河北、天津、河南根据蓄滞洪区运用预案,提前转移蓄滞洪区群众近百万人。


京津冀84座大中型水库拦蓄洪水28.5亿立方米,河道控制性枢纽有序分泄洪水,8处国家蓄滞洪区最大蓄洪25.3亿立方米,发挥了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防洪减灾综合作用。此外,京津冀组织22万余人次上堤巡查,及时处置各类堤防水库险情131处。


水灾发生后,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着眼长远,加强北方地区的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旱灾害防范应对能力。


对此,姚文广表示,下一步,水利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推进防洪控制性水库和蓄滞洪区围堤进洪退洪设施建设,加强骨干河道治理,推进中小河流和山洪沟治理。同时,加快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和防洪“四预”能力建设,健全体制机制法治,强化蓄滞洪区管理和河道空间管控,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