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彭镜陶)“小鸟飞出来啦!”伴随着在场儿童的惊叹,五只被救助的红隼扑棱着翅膀,先后飞上天空,工作人员完成放归工作。9月17日是第十一个“北京湿地日”,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于当日上午组织开展建园二十周年暨保护性开放十周年纪念活动,活动内容包括组织游客参观红隼放归、观看宣传片、游园答题盖章等等。

上午九点,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游客服务中心热闹非凡,不少游客早早就来到公园领取游园打卡盖章路线图。本次活动的参与者是通过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微信公众号招募的,共计200人。

参观红隼放归后,活动正式开始,游客可以自行前往游客服务中心多媒体厅观看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宣传片,或者按照路线图进行游园答题。在不到两公里的游园路线中,游客将路过六个答题点,回答有关湿地保护知识的问题,回答出来后可以盖章,集齐章后可以获得一份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纪念品。


红隼飞上天空。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摄


“世界湿地日是哪一天?”“世界三大生态系统是什么?”五花八门的题目,难坏了游客们。不少游客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这次可真是长知识了。”游客王女士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二次来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参加科普活动,“在游园观景的同时,每次都能更了解平时忽略的湿地,期待下次再来翠湖参观。”


游客观看宣传片。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摄


新京报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本次活动旨在让公众走进翠湖、了解翠湖,展示翠湖多年来的湿地保护修复成果,宣传湿地保护修复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维护生物多样性、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和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号召全社会积极加入到湿地保护的行列中来。

据了解,翠湖湿地公园开发建设始于2003年,2005年被建设部批准成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2013年9月建设全面完成,部分区域面向公众免费预约开放。翠湖以人工修复湿地为特点,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公益为主,重在保护、最小干预”的管理原则,定位为“湿地修复的示范、科普科研的基地、生态旅游的窗口、城市发展的绿心、水源涵养的功能区”,融合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环境保护、科普教育、生态观景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多年来,翠湖一直致力于湿地保护与修复,通过推进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水体保护、生态系统监测等措施,湿地生态功能进一步改善,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湿地景观大幅提升,基本再现北京湿地原生态。

翠湖湿地公园开放之初,观测到鸟类174种,高等植物330种。而如今,翠湖已观测到鸟类287种。此外,丰富的哺乳动物、昆虫、鱼类、两栖爬行动物、浮游动植物和底栖动物等种群资源共同构成了翠湖完整而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