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不住、停不下”是大家对尚长平的一致印象。

这个身材高挑的“阳光开朗大男孩”,来自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宋家庄站派出所。自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毕业加入公安队伍已有十年,尚长平无数次“破圈”,从“公交反恐”到地铁民警,他组织志愿者,培养地铁“常乘客”,想方设法助力“平安出行”。

当别人开玩笑说他总在“搞事”时,他笑了,“因为我真的闲不住。”

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宋家庄站派出所民警尚长平。图源:北京警方


“解码”法条,给地铁乘客深度普法

2013年,毕业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的尚长平来到公交总队特警大队。面临不断增长的公共交通客流压力,身处特警岗位的他开始思索,如何更好地做好反恐防恐工作。


2016年,《反恐怖主义法》颁布,在北京市交通委和公交总队的支持下,尚长平与同事们一起着手研究制定反恐行业规范,并在北京地铁、京港地铁等单位进行宣传推广。如何将枯燥专业的法律法规宣传给群众?“脑洞大开”的尚长平,找到了答案。


第一步,就是“啃”透《反恐怖主义法》。尚长平与同事们对法条逐一“解码”,对知识点进行“转码”归纳,继而根据宣传场景、受众、目的,“编码”制成160页的科普宣传PPT课件,这套课件如同一份宣讲“组件”,可以根据活动需要进行“套餐化组合”。


历时6个月,他与同事们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反恐怖防范工作规范(试行)》文件。过程中,尚长平打下了牢固的公交反恐专业基础。


第二步,“扩面推广”与“深度科普”两步走。在宣传物料上,通过“使用率”提高“曝光率”。尚长平从使用率最高的手提布袋入手,放大标语,让反恐“四知”——“知社会责任、知恐怖风险、知防护技能、知举报途径”赫然醒目。一时间,地铁上随处可见宣传标语。“扩面”首战,就这样打响了。


在北工大西门站进行宣传时,尚长平采取了“小剧场”模式,假设地铁发生紧急特情,让前来参与体验的群众、学生、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角色扮演”,结合模拟情景开展应急避险演练。通过沉浸式体验,让群众对反恐的必要性感同身受,在寓教于乐中,提升了反恐意识和反恐知识。


尚长平在进行反恐知识讲座。图源:北京警方

小切口撬动大治理


2018年,带着6年“公交反恐”工作的经验成果,尚长平前置一线来到宋家庄站派出所。

面对新岗位、新挑战,他一方面利用专业知识,提升民警反恐防恐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他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反恐工作体系,进一步拉近警企距离,从监督向合作进行转变。

尚长平通过熟练掌握的人防、物防、技防等规范标准,配合属地街道开展隐患排查、制定反恐防恐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维护辖区地铁站口秩序。

同时,尚长平发现某地铁站周边常有黑车揽客、堵口摆摊、散发小广告等现象,影响了进出站乘客的出行畅通,存在安全隐患。于是,他多次上门与街道综治办沟通协调、制定可行方案,通过增派警力动态巡逻、设立治安岗亭增加保安值守、派驻安保人员培训并组织联合演练,慢慢清除掉了顽固的站口“牛皮癣”,使站口秩序得到改善。


十年,三个岗位的轮转,使尚长平对基层工作有了更加全面深层的理解,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决定投身公益事业。


2019年一个酷暑难耐的夏天,尚长平发现有一位老人在辖区地铁站口附近徘徊,上前询问发现老人意识不太清楚,随后他将老人带回警务室,通过在其随身携带的物品中了解到了老人所居住的社区信息,第一时间联系到社区工作人员及其家属。随后,工作人员和家属将老人接走。通过与社区工作人员聊天,尚长平了解到辖区周边社区内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等群体安全意识不强,加上社区志愿人手缺乏,安全问题越来越凸显。


“小切口撬动大治理,辖区百姓的安全意识提升,才能更好地助力‘平安出行’。”想到这里,尚长平决定要投身社区公益。他组建了宋家庄站派出所志愿服务队,先后前往老年公寓、养老中心、儿童福利院、孤独症康复中心等开展集中志愿服务活动,普及法律知识、出行安全提示,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上遇到的难题。


在尚长平的不断坚持发动下,周边单位、企业,一起投身公益活动,志愿团队不断扩大。同时,他还与海关、法院等单位联合成立普法联盟,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开展普法宣传和安全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更是让许多小学生成为了小小普法宣传员。


尚长平在学校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图源:北京警方


“一个人,上学校,问我什么不知道。低下头,快点走,前面追上小朋友……”这些朗朗上口、简单易懂的童谣,就是尚长平教给孩子们的普法童谣,提高孩子安全意识的同时,也通过他们让“平安”的理念传得更远。

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北京地铁27条线路,475座车站,807公里的总里程,客流量庞大,可以想象,安全出行的背后也存在着各种看不见的风险隐患。


“独木难成林,百川聚江海,警察的力量有限,只有将身边的力量调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保护群众的平安出行……”尚长平经过一番思考后,依托组建志愿者团队的经验,开始探索建立“常乘客”机制,把经常乘坐地铁的人纳入“常乘客”队伍,定期开展安全技能的培训、演练,让他们成为公交民警的“千里眼”“顺风耳”。

他开始到辖区沿线的街道办、乡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登门拜访,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如今,“常乘客”队伍有了上万人,他们协助化解乘车纠纷、制止不文明行为、提供救助服务、提供违法犯罪线索等,多次为民警维护治安秩序提供了有力支撑。


曾经,一位住在地铁宋家庄站附近的“常乘客”大爷,反映早高峰期间常能看到一个男乘客不停地排队候车,就是不上车。按照安全培训的内容,大爷怀疑这人可能是小偷。第二天,尚长平和同事根据大爷的指引,很快发现该人的可疑行为并将其锁定,在嫌疑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时实施了抓捕,在“常乘客”大爷的帮助下,嫌疑人被绳之以法。


“常乘客”成为公交民警的“千里眼”“顺风耳”。图源:北京警方


还有一次,在地铁5号线东单站一名正在等车的女子突发疾病倒地,一旁等车的男孩发现后,立刻喊来妈妈。孩子妈妈上前和周围乘客、地铁工作人员一起救助。孩子妈妈是一位麻醉科医生,同时也是“常乘客”的成员。“听得到我说话吗?”“听到了眨眨眼”“给你打120了好吗”“医生马上就到了”“不害怕啊”......在施救的过程中,“常乘客”妈妈在站内民警的协助下,一直保持着跪姿一边救助一边对女子进行安抚。

不久后,120急救人员到达,“常乘客”妈妈非常专业地告知急救人员该女子之前的症状和表现,直到急救人员将女子抬上担架,“常乘客”妈妈才带着孩子默默乘车离开。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有法官律师帮助调解矛盾纠纷,还有劳模榜样共同参与反诈宣传。2022年,“常乘客”项目在北京市第八届机关事业单位“我为改革献一策”活动中获评创新B类优秀项目,后来又研发开通“最美常乘客”微信小程序,方便“常乘客”更快捷地将线索信息报送上传,还能及时了解安全培训内容及更多活动信息。


尚长平不断刷新着地下交通乘客们的安全感与获得感。2023年7月,尚长平获评2023“北京榜样·最美警察”第二季度上榜人物。


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编辑 刘倩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