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据北京通州疾控官微消息,2023年9月16日,通州区疾控中心接潞河医院疾控科报告,该院急诊接诊一家两名老人疑似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通州区疾控中心接报后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经调查,该两名病例均在通州区本地居住,15日前往所在村周边公园遛弯,发现公园杨树林间地上冒出不少野蘑菇,随后二人采摘回家,并于当日19时晚餐期间烹煮食用,食用后约3小时后,二人均出现不同程度大汗、流涎、手抖等神经精神症状,随后至潞河医院急诊就诊,医院给予对症治疗,截止至报告时,二人病情相对稳定,暂无生命危险。


通州区疾控中心应急队员根据患者家属提供的线索,前往所在村庄公园现场勘查,结果显示,该公园种植较多杨树,树间地面覆盖较厚一层腐烂树枝树叶,在树荫下区域,常见一些小型浅黄色蘑菇,呈散在分布,高度在6-10厘米间,伞盖有裂纹,经与患者家属核实,基本锁定该类型野蘑菇就是病例采食品种。



通州区疾控中心应急队员立即将现场毒蘑菇资料传给北京市疾控中心及中国疾控中心相关专家鉴别,经初步判断,该类型毒蘑菇为华北地区常见的一种丝盖伞类神经精神型毒蘑菇,后续通州区疾控中心将现场采集的毒蘑菇送至中国疾控中心进行DNA检测,做最终菌型鉴定。



最后,通州区疾控中心应急队员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宣教工作,告知其采食野生蘑菇的食品安全风险,同时安排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村委会对相关公园张贴警示标识,并及时通过村民小组微信群开展风险告知与宣教。


据中国疾控中心统计,目前我国毒蘑菇种类约540余,华北地区常见的毒蘑菇类型涵盖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神精精神型和胃肠炎型等多种类型,夏秋季节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时间。



近年来,通州区不断加强辖区居民预防毒蘑菇中毒健康教育工作,通过线下张贴防控海报、发放宣传折页,线上开展“两微”宣教等方式,积极引导辖区居民不采、不食野生蘑菇。


预防毒蘑菇中毒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公共卫生工作,通州区疾控中心也将继续和辖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一道,不断强化毒蘑菇中毒事件监测调查与健康宣教工作。


编辑 刘佳妮

来源:北京通州疾控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