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永外街道的孩子们可随时在鲁班学堂做一名“小工匠”,昔日宫廷专属的景泰蓝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扎绢人、做绒鸟融入花市百姓的日常,红桥市场5G直播基地聚集了一大批热爱非遗的年轻人……9月21日,“美好生活 非遗同行——北京市东城区‘非遗在社区’项目成果展”在东城区金隅龙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自2020年北京市东城区成为文旅部“非遗在社区”的全国试点,经过几年来的生态涵养,东城区“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呈现出固源强本、活色生香的多种形态。


9月21日,“美好生活 非遗同行——北京市东城区‘非遗在社区’项目成果展”在东城区金隅龙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推动六个社区试点,让非遗回归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水平持续提升,利用途径不断拓展,全社会保护意识明显增强,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东城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也是首都“四个文化”魅力集中所在地之一。截至目前,东城区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225个,其中37个项目进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


东城非遗以“燕京八绝”宫廷技艺为代表、以京味儿市井民俗技艺为特色,数量多、品极高、品类广。代表着皇城文化的景泰蓝、雕漆、玉雕、京作硬木家具等曾多次服务奥运会、APEC等重大外交场合,作为国礼相赠;代表京味儿民间文化的扎燕风筝制作技艺、兔儿爷制作技艺、北京泥人张、北京绒花等项目传承多年,广受社区百姓的喜爱;还有花市元宵灯会、前门传说、北京杠箱等,铸造了城市坚固的文化基因,成为东城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9月21日,“美好生活 非遗同行——北京市东城区‘非遗在社区’项目成果展”活动现场,有关人员在进行文艺表演。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在文旅部、北京市文旅局的指导下,2020年,东城区实施“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几年来,东城区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发挥非遗在加强社区治理、增进社区凝聚力、维系邻里和睦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六个试点社区积极探索,把原来文化遗产保护的单一模式,推广到更深层次的非遗生活化、民众化领域,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让非遗更好地回归生活、回归民间。东城区逐渐形成了保护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社区居民身份认同感和持续感持续增强,城市历史文脉得到有序传承。


青少年课堂成为非遗重要传播阵地


在试点过程中,东城区形成了街道、社区、传承人三级联动的工作模式。东花市街道以社区志愿者、社区居民与传承人的集体创作,将北京绢花、绒鸟、料器等非遗作品设计与抗疫主题、冰雪冬奥主题相结合,在东花市社区博物馆长期展出,并进行巡回展示,充分体现了“非遗在社区、非遗反哺社区”的理念。


传统名校对社区文化具有强劲的辐射作用,工美附中将“金石传拓”纳入课程体系,校长王泽旭亲自授课。京剧、中医药、书法、京绣、景泰蓝等非遗项目在校园内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形成非遗重要传播阵地。


活动现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带来古琴演奏。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同时,创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非遗“网上社群”理念。以红桥非遗传播孵化园作为支撑平台,红桥5G非遗文创直播基地通过多种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直播,“大师的周末时光”“00后说非遗”等板块深受年轻人喜爱。直播参与、观看量近千万人次,“中华文化大乐园”非遗直播时荷兰、比利时多所华校、400名师生参与互动。


几年的试点工作,构建了非遗产业链条与社区居民爱好者、就业岗位或展演舞台相结合的非遗新生态。天坛街道将非遗扶贫与女性赋能相结合,推出“坛根儿留巧艺 指尖绣国潮”活动品牌,将传统的“剧装戏具一条街”与社区主阵地相连接,赋能京绣产业。崇文门外街道群众参与演出非遗舞剧《灯彩人家》,更新了非遗展演生态。


6家企业获颁“非遗新场景实践基地”


2023年,东城区文旅局正式启动“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重点扶持调查出版、传承活动、宣传普及、合理利用等四大方向的内容,经专家评审,共有32个符合非遗保护发展方向、凸显首都核心区“非遗之城”特色的优秀项目纳入扶持范围。


这些项目除获得“焕新计划”资金扶持外,还将在项目协调推动、资源要素配置、金融帮扶、宣传渠道推广等方面获得东城区的重点支持,旨在多措并举解决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痛点,用好非遗保护发展资金,实现非遗创新性成果转化案例落地,助力打造一批以非遗为主题的标杆性项目和文化产品。


活动现场设置有非遗市集,摊位上摆放着兔儿爷等非遗手工艺品。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传习与传播,需要延伸到更多的生活场景空间,赋彩当代生活。东城区已经有许多企业先行先试,率先搭建起产业融合的框架,他们以文化为底色、非遗为线索,把美好汇聚,将体验升级,展现更为潮流、时尚的城市生活。


如嘉德艺术中心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故宫文物修复专家合作,举办高品质、学术性与趣味性兼备的课程与讲座,定期开展非遗为主题的美育课程;王府中環19号府举办的非遗手作工坊和“1921燕京八绝会客厅”,将8件景泰蓝、京绣、金漆镶嵌等国家级非遗大师作品融入当代生活场景;完美世界连续三年举办校园文创大赛,以传统非遗为元素并将孵化成果反哺传承人,还将非遗项目与宇宙护卫队IP结合出版绘本;新侨饭店将非遗传承普及活动与酒店产品进行深度嫁接和融合,为游客提供高文化附加值的增值服务,极大提升了到京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和获得感;文沁阁书店将非遗体验活动融入书店空间,创造出一系列具有现代设计感的产品,吸引了诸多文化爱好者前来打卡体验;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依托展示空间,深度还原京作硬木家具的制作技艺,积极开展研学等体验产品。这些新场景在非遗融入当代社会方面进行了创新的实践和探索,创造了新鲜、有趣的“美好体验”。


“美好生活 非遗同行——北京市东城区‘非遗在社区’项目成果展”由东城区委宣传部、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在今天的活动现场,上述六家企业获颁“东城区非遗新场景实践基地”。主办方表示,未来希望有更多的空间和场景加入到传承保护非遗的大家庭中来,创新实践,再结硕果。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陈静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