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平谷的桃林里,大多数桃树已经进入“休眠期”,为来年桃花盛开积蓄力量,但晚桃还在陆续成熟、热销。位于马坊镇的北京绿养道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里,一车一车刚下树的大桃运进来,“80后”杨新文和工人一起接应,马坊镇以及周边多个乡镇的大桃多数都会在这里筛选、分拣、包装,最快几个小时就能送达客户手里。

 

时光倒回到十几年前,从云南大山里走出来的杨新文在结束三年大学生村官工作之后,选择了创业。住几平方米的出租屋,每天坐着公交车满北京送桃、柴鸡蛋,跑业务。现在很多人会给他贴上“乡村振兴带头人”的标签,但他不太认可,他觉得自己只是京郊农民们的合作伙伴,帮桃农找销路就是这位新农人的主要工作。

 

9月13日,杨新文正在查看大桃的品质。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好地种好桃,平谷大桃销售“领头雁”

 

“这些桃子一看就是桃农挑选过的了。”杨新文看了看刚运来的几大筐桃子,随手捡起其中的几个,端详了一番。

 

在杨新文的北京绿养道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里,没有见到预期中的大片桃林,不多的几亩桃树大多也已经过了采摘期。和京郊主打采摘观光的农业园、农场或是合作社比起来,北京绿养道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更显“原生态”一些,大棚、桃树、厂房、冷库,仅此而已。


“我会卖桃,但是自己种桃不太行。”杨新文的合作社以收购农户的桃子为主,马坊镇90%的大桃都从他这里销售,大华山镇、马昌营镇、东高村镇等几个乡镇的很多桃农都愿意找杨新文帮着卖桃。杨新文相信,术业有专攻。因为专供销售,他的大桃销售额在平谷名列前茅。


熟悉杨新文的桃农都知道,他的合作社只收品质好的桃子,要求高,但也不会故意压价,让桃农吃亏。从创业之初,杨新文的客户逐年递增,大桃销售也一直走上坡路。他也不是没有总结过自己的经验——看人、看地、看桃。人品是杨新文选择合作伙伴的第一要素。“讲诚信的桃农,好的土地,种出来的大桃品质自然不会差。”杨新文说,桃农通常会帮他把好第一道关。

 

坐公交车送桃,一天最多跑20单

 

拿起一个桃子,就能说出它的品种和口感,杨新文对平谷大桃的了解并不亚于亲手把桃子养大的桃农。

 

杨新文是云南人,并非平谷人,可他和这片土地,却有太多故事。十几年前,杨新文考入中国农业大学,“父母是农民,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对农业对土地是有感情的。”他毕业后来到平谷马坊镇的一个村子当了三年的大学生村官,那是他第一次到平谷,第一次接触平谷的农户、农村、农业。“当时觉得,这里好像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三年的村官生活结束后,身边的同学大多选择更稳定的职业道路,杨新文却“破圈”选择创业。杨新文说,考公务员是很多人的梦想,但不是他的,他想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9月13日,合作社一位主播正在直播销售大桃。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光有梦想是不能当饭吃的,尤其是在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创业之初,没钱、没地、没人脉的杨新文只想找到一份“工作”养活自己,维持生计。

 

当时,平谷大桃的销售方式主要是线下销售为主,大桃成熟的时候,大多数桃农都会把桃子拉到附近的市场上零售,或是等着商贩到田间来收购。杨新文左思右想,开了一家网店,在网上卖大桃等农产品,挣差价。有人下单,他就从桃农手里买大桃,然后坐着公交车给客户送过去。最远的时候,都到了房山。

 

每天都是早上四五点出门,晚上八九点天黑了才回来。杨新文试过,无论前一天晚上如何合理地规划线路,第二天又如何快马加鞭,一天最多只能送20多单。北京各个地方,都有他的足迹。他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去大兴送货,赶上大雨,他拎着几箱桃子从公交车上下来,一辆车疾驰而过,溅了他一身水,桃子脏了,他就提出来给客户重新送,“挺狼狈的”。

 

杨新文的网店不仅卖桃子,客户需要什么他就卖什么,平谷的柴鸡蛋品质也很好,他也卖过。即使如此卖力,当天的收入也只够第二天吃饭。那段时间日子过得辛苦,他自己也说“当时但凡有其他选择,不会选择这么辛苦的方式。”

 

市场环境在变,对农业的热爱不变

 

日子虽然辛苦,但当时的杨新文倒也乐在其中。“我不怕客户增长得慢,只要每天都有新客户就成,我就很兴奋。”杨新文说,那股冲劲儿和干劲儿,现在看来弥足珍贵。

 

两个月后,杨新文从月租200元、只能放在一张床的出租屋,搬进了空间大一些的毛坯房。一年后,网上的订单越来越多,他也开始琢磨着,找快递合作。“那会儿还没有快递敢配送桃子,担心磕碰遭索赔,得不偿失。我就跟人家说,坏了算我的。”杨新文回忆,最初,大的快递公司都不敢接活儿,他就从不知名的小快递公司谈起,第一家公司的快递员合作挺愉快,自然就有第二家主动找过来。

 

业务壮大了,销售多种农产品有点忙不过来,杨新文开始专攻大桃销售,鸡蛋等产品就不做了,一直有老客户追问他为何不继续卖鸡蛋了。

 

现在杨新文的客户里有不少老客户,相识多年。“刚开始从农户手里收桃,我也会选的,哪怕跑远一点,也愿意找好桃子卖给客户。”

 

仓库里,工作人员正在分拣包装大桃。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现在的杨新文和他的北京绿养道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已经完全在平谷扎根了,和他长期合作的农户大概有二三百户。杨新文帮助农户把桃子卖上了好的价格,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但自己更愿意把这些看作是合作。“没有农户的好桃子,我就没有好的货源,彼此相互依存。”


三个月前,杨新文的合作社也开始了直播销售。大桃销售旺季就卖卖桃子,没有桃的季节,就销售家乡云南的土特产。“流量在哪儿,销售就在哪儿。”东方甄选直播卖桃时,杨新文的合作社还曾负责供货。

 

从一个人创业到和一个团队一起打拼,没变的是杨新文对诚信和品质的追求,以及他对土地、农业的热爱。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