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孙文轩)首位外籍非华裔获奖人诞生,数学物理学、交通建筑领域首次出现女性获奖人,不少机构和地域实现了“科学探索奖”零的突破……9月23-24日,第五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暨第三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在深圳举办。47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青年科学家首次集体亮相并领取奖杯。数个“首次”带给奖项多元化面貌,也印证着中国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和科研生态的不断优化。


作为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设立,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奖项覆盖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十个领域,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


五年来,“科学探索奖”资助了248位青年科学家,他们来自26个城市,90所科研机构,平均年龄41岁;35周岁及以下的获奖人26位,女性获奖人24位,各占大约10%;还有11位港澳地区获奖人。


“科学探索奖”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勇闯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无人区”。“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中,共有7位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2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众多获奖人在国际核心科学期刊上发布重大科研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探索奖发起人邬贺铨认为:“‘科学探索奖’的发起,主要动机是希望真正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的原动力激发出来。科技创新根本在人才,探索奖定义在4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在资助五年以后,他们在50岁以下,正是科技行业的骨干和栋梁。同时,探索奖定位在长远,更看重他们在科学前沿前瞻性方向上的选择和创新思路的探索,以及从基础科研、基础应用等方面着力支撑国家科技发展。”


今年是“科学探索奖”五周年,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奚丹在采访中表示:“国家对基础科研的投入是科学家们勇攀科学高峰的动力之源,腾讯的初心始终是尽可能发挥社会资金更为灵活的优势,力求成为国家资助基础科研的有益补充,探索社会资金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科研的创新模式。希望让科学家更有底气、有定力潜心基础科研,激发更多‘从零到一’的原始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原动力。”


回顾“科学探索奖”五年历程,核心价值还在于探索出了企业出资、科学家主导、基金会运营的创新机制。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表示:“‘科学探索奖’本身是对中国现阶段如何建设科学奖励制度的有效探索。五年来的实践证明‘科学探索奖’实施的一系列充分发挥优秀科学家主体作用的评审、监督和发布办法是成功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针是有效的,奖金完全由获奖人自由支配的机制是有吸引力的。只要不断总结经验,持之以恒,‘科学探索奖’一定能成为我国最出色的科技奖项之一,为我国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