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作品达6万多部、涉及京剧等127个非遗项目,10月9日,第一届“阅见非遗”征文大赛在恭王府大戏楼落下帷幕,10部作品突出重围,最终获奖。


嘉宾和第一届“阅见非遗”征文大赛获奖者合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一半获奖作品来自“90后”“00后”


据了解,2022年,恭王府博物馆与阅文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三年计划”,开展了包括举办征文大赛、网络文学作家采风活动、国风作品研讨会等系列活动。


第一届“阅见非遗”征文大赛共收到网文作家创作的作品63974部,涉及京剧、木雕、造纸技艺、狮舞等127个非遗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年轻人成为传播非遗文化的新主力,50%的获奖作品来自‘90后’,甚至‘00后’。作品涉及的上千种非遗技艺打动了上百万读者,非遗不再是一个个符号,而是一段段有温度、有情感、有价值的故事。”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侯晓楠说。


一等奖作品《我本无意成仙》的作者“金色茉莉花”在现场表示,“作品里的木雕、二十四节气等元素,是我将旅途生活中的一些见闻搬进了故事里,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非遗文化的丰富多彩与蓬勃生机。”


在网络文学促进非遗传播的基础上,恭王府博物馆与QQ音乐、阅文集团联合举办的“乐见非遗”音乐创作大赛也于当日颁奖,歌曲《如约》《窗花》《花轿行》分获一、二、三等奖。


“阅见非遗”光影展正在恭王府博物馆展出。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阅见非遗”光影展正在展出


目前,展现征文大赛成果的“阅见非遗”光影展正在恭王府博物馆展出。展览分为“时间宝藏”“书籍密语”“灿烂幻境”三大板块,旨在通过光影结合及内容设置体验,引发大众对于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


作家“Hera轻轻”创作的《守一人》中的核雕场景在现场重现。核雕工作台、核雕工具、精美成品原样陈列,打造出静谧的核雕工作室氛围,配合专题纪录片、小说金句,让人全方位沉浸到小说场景中。瓷器区则展示了作家“巫山”创作的《奈何明月照沟渠》中的制瓷工艺,辅以元明清代表性瓷器,体现了非遗工匠的精湛工艺。古琴区展现了作家“长夜惊梦”创作的《琴魄》相关内容,包括琴声、光影、琴谱等。


现场展出的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核雕作品。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阅见非遗”光影展展出的古琴制作技艺。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本次展览还采用了多种光影设计展陈形式,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性,比如270度金句投影、可以现场下载的京剧脸谱表情包、剪纸打造的树林以及展现非遗的动态光影长卷等。在长卷上,观众还可以与《庆余年》中的范闲、《全职高手》中的叶修、《赘婿》中的宁毅等知名网文IP角色进行互动。展览于9月26日开展,将持续至10月29日。


据悉,第二届“阅见非遗”征文大赛将于今年启动。“创作者将所见、所闻、所想凝练于文字中,流淌于音乐中,使文字和音乐都成为探索与展示非遗的强大力量。希望未来通过更多方式,在年轻人心中种下非遗的种子,待日后成长为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力量。”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冯乃恩表示。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