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安徽省阜阳市各地都“捧”出了丰富的文化大餐:管仲老街带来花鼓灯演出、非遗大鼓书等56项地方特色表演;颍州西湖将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街景复原,推出跟着欧苏游丰收市集、非遗杂技等体验项目;阜阳博物馆开展秋节制花灯、龙虎铜尊科普讲座等主题活动;阜阳生态乐园以光影为媒,带游客观赏“巨型流星火雨”“嫦娥奔月实景”……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作为老庄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管子文化的起源地,近年来,阜阳立足厚重的历史底蕴,聚力传承发扬淮河文化、管子文化、欧苏文化等特色文化,持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高地,答好文化“两创”的时代答卷。 


管子文化

“飞”入千家万户


阜阳颍上县,位于淮河与颍河交汇处、淮北平原最南端,孕育了春秋时期“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管仲。时光流转,如今在颍上县,管仲的身影依旧无处不在,管子文化也跨越千年,走向校园、延伸到家庭、辐射至社会。


管仲老街夜景。阜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颍上县新城与老城交界地带,以管子文化为主题的街区——管仲老街于2018年2月正式开街,每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左右。中秋节前夕,明清时期古商业街及古合院群落风格的老街,不仅陈列着“管仲抓周”等场景,步道两侧的树上还挂有管仲的名言警句。夜幕降临,青砖黛瓦、小桥流水,让人宛如置身于古时的颍上城。


“管仲老街全长6.1公里,总投资28亿元,沿着有600多年历史的护城河建设,集游览观光、特色商业、文化休闲、节庆活动、民俗演艺等功能于一体。”颍上县管子文旅集团董事长李德华介绍,管仲老街汇聚了花鼓灯、颍上推剧、淮河锣鼓、大鼓书等颍上县多项非遗民俗文化,景区先后获评安徽省“特色商业街”“十佳夜游街区”等称号。


“管仲老街是颍上旅游线的中心纽带。”颍上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许传忠告诉记者,作为一座千年古城,颍上一词最早出现于司马迁《史记》,“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鲍之交的典故也出自于此。颍上县管子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管鲍祠、管谷村等遗迹遗址和“管仲的传说”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管子文化园、管仲广场、管仲公园等十多处以管仲命名的公共场所。今年春节,国家5A级景区——八里河旅游景区依托管子文化,首创管子春秋宫廷古典互动体验演艺,吸粉无数。


近年来,颍上县持续开发“管子故里”文化富矿,推进“中国管园”建设,打造管子、管书、管学和管子文化品牌,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六届管子文化旅游节和十八届管子学术研讨会。“迄今为止,已有来自海内外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计2000多人次到颍上参加管子学术研讨,共征集论文9000余篇,编辑出版交流论文集16部。”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龚武说,今年,管子研究会还开展了管子文化走基层、进机关主题活动。


不仅如此,2001年,颍上县还创办了第一所以管仲命名的学校——管仲小学。该校自编自撰管仲教材读本,定期开展“管子文化月”“管子语录百人诵读、千人诵读”等活动,在校园文化长廊宣传管子语录、管仲故事和管仲赋,让管子文化根植师生心中。此后,管仲幼儿园、管仲学校、管仲职业中学也在颍上揭牌。


欧苏文化

孕育城市新地标


欧苏文化也是阜阳市最闪亮的文化名片之一。北宋时期,一代文豪欧阳修和苏轼曾先后在阜阳颍州为官,且均对颍州西湖进行过疏浚和整治;他们还曾结伴泛舟西湖,一起品酒作诗。苏轼写道“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欧阳修更是作诗十首《采桑子》,道尽颍州“西湖好”。


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阜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发展,按照“一体两翼”的工作思路推进全域旅游,其中“一体”指的就是以欧苏文化为核心,以颍州西湖景区开发建设为载体。2017年,阜阳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重新规划建设颍州西湖,按照宋韵颍州西湖的定位,以皖北原生态平原湖泊风貌及欧苏文化为特色,打造集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生态观光、研学康养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


漫步颍州西湖景区,从“春深雨过西湖好”的春深桥,到“平湖十顷碧琉璃”的湿地景观,再到还原清明上河图的西湖集市,欧苏文化在这里有了生动“注脚”。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景区总面积24.32平方公里,为国家湿地公园,包括苏堤水上观光带、环湖生态景观带、撷芳园、兰园怡园等古建景点。近年来,景区已出现白鹭、斑嘴鸭等130余种鸟类。今年,景区还利用CG等数字技术,将颍州西湖20余个美景与欧苏诗词融合,呈现出一幅长18米、高2米的数字光影长卷。


在阜阳,欧苏文化的具象载体还有很多。离开颍州西湖景区,沿着西湖大道向东,有为了纪念欧苏两位大文豪而建的欧苏文化园;有用光影形成“欧苏画卷”“诗书长廊”等网红打卡点的“双清左岸·遇见”步道;还有以唐宋文化为根基打造的双清湾水街和清河宋街。


安徽置地双清湾水街项目总经理程道芳介绍,水街是皖北首座大型滨水文旅街区。邢庄路将水街一分为二,东区为现代美学建筑,一条水道贯穿街区,通过影视中心、婚礼堂等打造时尚生活领地;西区以“诗酒生活、非遗传承”为主线,通过仿古建筑群,打造颍州味道小吃街、文化戏台广场、双清湾书院等,国潮古风扑面而来。“项目于2021年底建成运营,目前已入驻近150家品牌商户,年销售额2.58亿元,日均客流约4万人次。”


宋街则是阜阳首个宋文化主题街区,设置了千年欧苏、知州宋园、颍州梦华、清远大戏台等六大主题街景。“设计之初,我们参考了清明上河图的细节,还邀请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专家对街区的历史文化展陈进行了规划和考证。”保利清河宋街相关负责人魏旱雨说。


淮河文化

凝聚新时代力量


阜阳还是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千百年来,包括阜阳在内的皖北地区与淮河洪灾的抗争从未停歇,直到“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的建成,让科学防御洪水有了“底牌”,“王家坝精神”由此诞生。


在阜南县王家坝镇,王家坝抗洪纪念馆负责人张仕昕向记者介绍,该馆以淮河治理和防汛抗洪等历史事件为背景,展出文献、实物、影像等资料2000余件,诠释了王家坝精神的价值和内涵。“所谓‘王家坝精神’,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


张仕昕说,开馆两年多来,纪念馆累计接待参观团体1700余批次、受众5万余人次,已成为市域周边学习“王家坝精神”和开展爱国教育的主阵地。同时,纪念馆还开展了主题绘画创作展、讲解员进校园等科普教育活动,让“王家坝精神”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新时代‘王家坝精神’是我们中心重点研究方向之一。近几年,中心发挥高校智库优势,主动融入地方发展,推动‘王家坝精神’的时代化和大众化。”阜阳师范大学皖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新宇说,中心着力凝聚淮河文化研究特色,打造淮河文化研究品牌,设置了淮河流域优秀文化的挖掘与整理研究、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淮河流域区域精神提炼与传播研究、淮河流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与发展研究四个研究方向,在淮河流域历史文化、民间艺术等领域有一定突破。


非遗班学员和国家级传承人李玉英、市级传承人牛霞同台演出。摄影徐远方


在淮河文化浸润下,阜阳有着中国书法城、中国剪纸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美誉,阜阳剪纸、界首彩陶、嗨子戏等10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嗨子戏是阜南县地方传统戏剧,如今已成为阜阳不少孩童的“心头好”。阜南县非遗中心负责人徐远方介绍,嗨子戏形成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被誉为“天下独一戏”。2013年,阜南县首期嗨子戏非遗传承班开班,面向全县择优招收爱好戏曲的青少年学生集中培养。传承班由县文化、民政、教育等部门联合办学,学制三年,纳入职业教育规划,实行寄宿式教学、封闭式管理。学生的书本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全免。


嗨子戏《 墙头记》剧照。摄影杜平


传承班13岁学生张馨怡已学习嗨子戏4年。“我是在‘送戏进万村’演出中看到嗨子戏的,对其唱腔、功夫都很喜欢。虽然学习很苦,但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为地方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再累也值得。”张馨怡说。


嗨子戏市级传承人牛霞(左三)为传承班学员做示范动作。杜平 摄


遗址文化

在保护中传承创新


阜阳双清湾公园东北侧,一座外立面刻画着阜阳古地名文化符号的方形几何体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阜阳市博物馆新馆。经过4年筹备与建设,新馆于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开馆。自去年11月试运营以来,新馆半年多已接待团体1200多个,累计接待观众30余万人次,人流量仅次于安徽博物院。


阜阳市博物馆馆长刘建生介绍,新馆展厅面积1.14万平方米,馆藏文物12.6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4件,数量在安徽省排第二。博物馆以时为序、以物叙史,用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展示了阜阳数千年的变迁,尤以商代龙虎铜尊、西汉二十八宿圆仪、阜阳汉简、铜座鎏金玉杯四大镇馆之宝为代表的藏品最为珍贵。西汉二十八宿圆盘圭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球最古老天文观测仪器实物,汉初简牍填补了我国秦汉史研究中的诸多空白。


“阜阳市博物馆老馆创建于1958年,是国内较早建立的地市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刘建生说,阜阳博物馆建馆以来,举办过近百次大型展览。每年免费对外开放300天以上,在阜阳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去年,博物馆联合文创品牌运用商代龙虎尊纹饰元素,开发出了阜阳博物馆首个文创IP“呆呆龙”,颇受游客青睐。“我们还将借助科技力量,打造皖北首家智慧博物馆,让文物‘会说话’,让观众能线上体验青铜器、瓷器等的修复过程。”


“历史文物和遗迹遗址是文化传承最好的展现、最佳的载体。”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阜阳各级文物部门高度重视辖区文保单位的保护、利用工作。其中,遗址类文保单位数量占全市所有文保单位的37%。目前,阜阳市遗址类已定级文保单位共57处,其中阜南县台家寺遗址入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九槐遗址、费子街遗址、新阳城遗址、沈子国遗址等16处入选省级文保单位。“这些遗址时间跨度广,早至新石器时代,晚至明清时期。”


该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阜阳不断加强遗址类文物本体的日常保护和管理工作,并对全市已定级文保单位进行矢量数据测绘,制定完善的文物保护规划。同时,着力提升文物价值挖掘传播,组织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推进“文物+”融合发展和遗址的活化利用,开展研学线路、出版不可移动文物图录等工作,让文物和遗址能“留下来、活起来”。


非遗文化

拥抱市场实现“活化”


一根根杞柳在编织工人手中舞动,约1小时后,一个可伸缩的围栏篱笆就做好了。“一天能编10多个,可以赚300元手工费。”在位于阜阳阜南县的安徽德润工艺品有限公司,一名工人告诉记者。


“阜南有着上千年杞柳种植历史,500多年前当地居民就开始制作柳编。”阜南县商务局党组成员张继平介绍,如今,柳编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全县有14个乡镇12万人从事柳木加工行业,阜南县也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柳木文化产品出口基地,获得“中国柳编之乡”“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多项荣誉。


德润工艺品公司董事长杨大燕回忆,他十多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用杞柳编篮子换钱。上世纪90年代,在广州打工的他发现这些手工艺品在国外很畅销。2011年,他返乡创业。5年后,在政府支持下,杨大燕在家乡流转2000多亩土地种植杞柳。公司从种植到加工、生产、销售,形成了一条完整产业链,带动当地200多人就业,“去年公司实现出口额600万美元,今年的订单已排至明年,预计年产值可突破800万美元。”


临泉杂技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阜阳临泉县因此被称为“中国民间杂技艺术之乡”。临泉县文化旅游体育局非遗办公室负责人陈晓梁介绍,临泉杂技已存续2000多年,近年来临泉多措并举推进民间杂技艺术的传承和产业发展:建设杂技小镇,开办培训学校,承办省级民间杂技艺术节;成立杂技家协会,每年拨付专项经费用于临泉杂技面向国内外开展艺术交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开设杂技学校等。


临美杂技团团长尹波就是两年半前被吸引返乡的专家型创业者。“目前团里有14名学员,等杂技学校建好,他们既是学校老师,也是舞台演员。未来我们将打造更多优秀的原创杂技剧目,助力杂技兴乡、讲好中国民间杂技故事。”


阜阳市“颍淮之光”数字非遗民俗文化长街俯瞰图。


9月底,安徽省首家“非遗+元宇宙”民俗文化街区——阜阳市“颍淮之光”数字非遗民俗文化长街正式亮相。“这里有元宇宙体验馆、农耕馆、非遗手工文创手工坊、数字非遗研学基地等,我们将通过非遗产业化让‘文化遗产’成为‘文化财产’,既发挥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也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项目运营方安徽乐地品牌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裁贾林说。


“对城市来说,文化软实力关系着城市未来的发展。”阜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晓云表示,阜阳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管子文化论坛、临泉杂技节影响力,加快阜南台家寺、颍泉古城等遗址挖掘利用,持续推进柳编、彩陶等非遗产业化发展,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同时,实施城市IP塑造推广计划,凝练弘扬“新时代阜阳精神”,奋力谱写“走千走万,还是淮河两岸”的生动图景。


●阜阳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台家寺遗址

1957年,在流经该遗址的润河河道内,出土一批商代青铜器,包括龙虎尊和兽面纹尊等大型容器。2014-201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组成台家寺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先后出土商周时期铜器、玉器、陶器、卜甲及陶范等各类文物约1600件。

新京报记者 揭明玥


编辑 邓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