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已成为一件濒临灭绝的事。


城里自不必说,去哪里都乘车,走路只为锻炼,叫散步,更专业的,叫徒步。


即便在乡下,出门也都是车,汽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变得十分落后,中学生来回都骑电动车。农民去地里耕作,哪怕就在村外不过一二里,也是各有代步车,电动车、电动三轮车,七八十岁的老人骑自行车。不论在哪里,走路的人几乎没有。


没有人走路,走路便成了一件奇怪的事。


我爱走路,走在路上,常被疾驰而过的车里人掷来疑问的目光,似乎路不是给人走的,似乎这么慢很不正常。

我也有地方要去,但是不急,不赶着去前面,毕竟地球是圆的。


——《走路这件事》三书


1

山的那边还是山


元 高克恭 《林峦烟雨图》


《前山》

(唐)裴希夷

只谓一苍翠,不知犹数重。

晚来云映处,更见两三峰。


我的家乡是平原,小时候不懂地理,足迹不出方圆十里,在田间玩耍凝望地平线,偶或驰想远方会是什么样。


对于我们,目力所及之外,如不存在。电视上出现的城市,从县城边经过的火车,天上的飞机,它们代表的新世界,时髦先进,但和我们风马牛不相及。我们有土地,有房屋,有日月,有祖传的生活,我们村自有人世的壮阔。


《列子·汤问》中殷汤问夏革,四海之外有什么,夏革曰犹齐州也,汤问你怎么证明,革曰我向东走到营州,人民和齐州一样,问他们营东如何,他们说也差不多,而我西行至于豳,以及豳之西,也都大同小异。


如果不停留于表象的猎奇,相信我们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旅行越多,就越觉世界没什么可看,地球其实很小,也就一个村,所谓他们,不过是另一些我们。古今中外,人类演同样的电影,或者说被同样的电影演,人设道具略有不同,剧情还是老套的剧情。


《前山》这首绝句,被唐代诗人裴希夷写下,并在后世广为流传,绝不只是因为爬山这件事本身。诗人从日常体验中有所领悟,这才是诗的生命力所在。没有翅膀能像意义那样飞翔,日常经验一旦被超越,世界便呈现为象征的森林,万物无不是隐喻。


前山,即前面的山,原以为就只一座山,爬上去才发现,后面还有数重。山里的小孩爱问父母:山的那边是什么?在孩子的感觉中,山那边,河对岸,就是远方,是另一个世界。但很快他们就会发现,山那边还是山,那边的那边,对岸的对岸,还会有山,还会有河,山河浩荡,所谓世界,不过是夹在山河之间的零星几块地方。


“只谓一苍翠,不知犹数重。”初读这首诗,会觉得很简单,因为它传递的经验并不陌生,我们都爬过山,熟悉那种经验,以致不加审视,认知停留在见山只是山。


诗触及的是本真,或应说,诗被本真触及。细读几遍,你会发现诗中没有一个“山”字,首句只说“苍翠”,这比“山”更直观,后面的“数重”“两三峰”,皆是更具体的词。山究竟是什么?一道风景,一个屏障,一个假象?“山”这个字,只是画出山的外形,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山是什么。


爬上那片苍翠,登顶才发现后面还有数重,其隐喻意义再明显不过,人生的目标,对成就的追求,就像爬山,你以为到了山顶就圆满,却发现后面还有更多的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诗很潇洒,因他当时还年轻,亦因他并未登上绝顶,他是从山下往上看的,果真登顶,大概他将叹天地悠悠,哀人生之短促了。


“晚来云映处,更见两三峰。”后两句尤奈寻味,人生在世,一瞬千年,一生可比一天,到了晚年,以为已经爬过数重,总算看过不少风景,可是晚来云映处,更见两三峰,也许峰外另有洞天,另有数不完的未知之境。


2

故乡不可见


清 程邃《独往秋山图》


《登柳州峨山》

(唐)柳宗元

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

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峨山,其形似鹅,又名鹅山,今在柳州市区西南,已建成公园。柳宗元当年在柳州,这座山位于城外荒野,他于《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中说:“峨山在野中,无麓。”无麓即山脚下没有树林。


有没有人喜欢中午爬山?特别是秋天,南国日暖,林木清瑟,中午天地间光明寂静,此时爬山最好一个人去。柳宗元南贬之后,情怀别无所寄,唯乐炎方山水,他几乎每天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无远不到,虽是闲游,却认真为荒山野水作记,传以志之。


在永州时,柳宗元为南涧题有一首五言古诗《南涧中题》,前四句可截作绝句:“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可以想象他正午独游,山中静若太古,秋气、亭午、回风、林影,皆有生命,皆与他同在,无有生死成败,万物清安,四时行焉。


柳州比永州荒僻,山水更奇,宗元这天中午又去爬山,即郊野的峨山。“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峨山孤立郊野,大概少有登者,他登上去,但觉山里荒荒,遍野秋阳,独立峰顶,不觉忧思无限。


此番再贬,其间不过数年,连永州时仅存的一点希望也几近断灭。游山玩水,对于宗元,已无甚乐,无非蛮荒之地。登高望远,明知望不见长安,望不见故乡,西北在天外的天外。杜甫暮年落魄江湖,于潭州时作诗《小寒食舟中作》,“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潭州距长安没有那么远,然而杜甫遥望云山,心里已经知道他回不去了。


“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宗元也明白此生已矣,岁月忽晚,他比杜甫更苦楚,云白山青是伤心,绝望,但是亮烈,宗元望乡处,西北方向,却只见融州。融州是苗族聚居地,空间距离之外,更有文化距离,不仅无望回到北方,宗元还忧心自己恐将葬身蛮夷之地。


而他果然死在柳州,那里后来有柳宗元祠。柳州山水似桂林,虽称奇丽,却只堪游玩,与人不亲,终不可久居。


3

然而你不是山


明 陆师道《携卷对山图》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闻一多先生讲唐诗,最赞赏五言绝句,他说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这真是个精妙的比喻,以此观照太白绝句尤宜。


太白诗若不涉人事,皆自带仙气,似乎他就是仙人下凡,偶落世间,忘了自己的来历,时而狂放,时而消沉,一生明迷,倘恍不得志。


和《前山》同样,《独坐敬亭山》也传递了一种本真的经验。试想你独自爬上山,坐在一块石头上,众鸟飞来飞去,参差酬鸣,云朵悠悠漂浮在天空,你这样坐着,无思无虑,不知过了多久。忽然,你如梦初醒,惊觉风景已变。


李白的诗兴,即发动于此时。“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记住闻一多的话,每个字都是一个仙人,不可等闲视之。众鸟,也就是很多鸟,它们一起飞鸣,在一个独坐的人看来,那会儿很热闹。高飞,这个词来自诗人仰望的视角,流露出内心的羡慕。尽,鸟都飞走了,飞出了他的视野。即便孤云,也独自飘去,意态悠闲。众鸟和孤云,实际都是诗人的化身,所见即所是。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两句似自得,有所安慰,但语气颇无奈,落寞。刚才这里还众鸟酬鸣,浮云悠悠,都陪伴着你,转瞬间鸟飞云去,各归各处,从你的世界消失了。鸟飞云散,只剩下你和山,山仍在这里,与你相对。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几句话括尽人生,也括尽历史。山可能不会厌,但你不是山,你是赫拉克利特河中的流水,你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生命并不是相守,而是漫长的告别,你遇见的一切人和事,好比众鸟与孤云,倏忽之间飞尽飘散。


敬亭山风景佳胜,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李白曾多次游历宣城,写下许多壮丽诗篇,但在人生起落之后,风景他已无心再看,这次登敬亭山,唯有独坐默然。


李白坐在那里,敬亭山还是山。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与寒山一片石语,惟山有耳;与敬亭山相看,惟山有目,太白胸怀孤旷,直是独坐境界。


看山是山,人与山俱安,然只可得一时安慰。山没法解答你的困惑,没法开示你任何真理,你将不得不离去,继续寻找真正的自己。如若再归来,看山仍是山,但已不是原来的山。


撰文/三书

编辑/刘亚光

校对/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