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10周年·系列解读


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


10年来,“一带一路”从倡导变为行动,从愿景走向实践,不仅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赢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为增进世界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10年共建,硕果累累,道路宽广,未来可期。相信,“一带一路”必定会成为一条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繁荣路、幸福路。


值此10周年之际,新京报评论部、新京智库联合推出系列文章,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梳理、解读“一带一路”10年共建成果,敬请关注。

▲ “澜沧号”动车组通过中老友谊隧道内的两国边界(2021年10月15日)。图/新华社


共建“一带一路”既是为了中国的发展,也是为了世界的发展。


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给相关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同时,共建“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坚持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推动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一带一路”是一条共建国家互相奔赴之路。对于中国来说,“一带一路”不仅是“走出去”之路,也是更好的“引进来”之路。


互相奔赴交流成效显著


作为东西方交流合作象征的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路,也是一条文明交流互鉴之路。“一带一路”继承了古丝绸之路精神,不仅通过实打实的投资贸易和基建等合作实现了“硬连通”,也通过文化艺术对话与交流实现了“软联通”。


通过互通有无,互相投资,大大丰富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物质基础;通过文化交流,思想碰撞,则丰富了共建国家的精神文化建设。


十年来,“一带一路”不仅在经贸及基建等领域成果丰硕,而且通过不断完善人文交流机制,打造了一批优质品牌项目和活动。


例如,目前已经建立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有地区和学科分盟5个,国内外加盟高校184所,覆盖五大洲27个国家和地区,各高校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开展了全面交流与合作,有效放大了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


此外,通过“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丝绸之路博物馆联盟等,也开展了大量务实合作,加强了共建国家间的联系,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扩大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


共建“一带一路”,不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播了出去,也将共建国家的优秀文化、智力资源系统地请到中国来交流,甚至是引进到国内。


例如,“汉语桥”夏令营项目已累计邀请100余个共建国家的近5万名青少年来华访学。黎巴嫩电影《何以家为》一经引进播出,就获得观众的热烈好评。近年举办的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既为共建国家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中国文化从世界文化中汲取营养创造了新的机会。


总之,依托“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国际组织已形成了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格局。这一切也表明中国主动拥抱世界,借鉴吸收世界优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决心和信心从未改变。


“走出去”同时不忘更好“引进来”


十年来,“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继续主动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应对全球化新形势的“中国方案”,成为中国协同共建国家共同应对全球经济增长难题的“中国答案”。


十年来,“一带一路”为加快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世界经济复苏撬动了更多的资源。


同时,通过更好“引进来”及主动“走出去”,“一带一路”显著提升了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速度和质量,有助于中国加快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有助于保障中国产业链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投资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引进来”,中国连续多年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多次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并于2020年正式实施外商投资法,并于2022年出台《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了鼓励外商投资的力度。


2022年,在全球跨国投资下降12.4%的背景下,中国吸收外资同比增长4.5%,规模仍居全球第2位,更是连续第31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在此方面,“一带一路”作出了积极贡献。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仍须继续利用好外资等外部资源。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并对该项工作作了专门部署。


“一带一路”加速了中西部改革开放


十年来,国内各地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尤其是通过进一步“引进来”,普遍提升了对外开放水平并提高了经济发展速度,改善了经济结构,提高了经济质量,增强了“走出去”的能力。


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参加“一带一路”建设为其带来了深度开放的宝贵机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延长了中西部地区的战略机遇期。


通过宝贵的补课、练好内功的窗口期机会,在新一轮发展中,中西部地区有可能避免掉队甚至能够迎头赶上并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方面,“一带一路”为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打通了多条重要通道,有助于推动中西部地区从对外开放的“中卫”“后卫”“守门员”转变为“前锋”。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不仅仅是对外投资,而是在更好“引进来”的基础上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只有更好地“引进来”,才能真正“走出去”、更好“走出去”。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全国占比迅速上升,增长率远远超过全国平均增速。


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以人民币计首次突破1.2万亿元,以美元计达到了1891.3亿美元。东、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4.7%、21.9%和14.1%,中西部外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东部。


“一带一路”给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综合效应正在日益显现。


地方要找准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定位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十年来,中国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积极应对处于复杂国际形势的先手棋。


高度重视“引进来”,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更好平衡与融合,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进而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更好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我国区域均衡发展意义重大。例如,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积极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


西部地区是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当前,其在开辟和完善新的贸易大通道,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迎来了政策机遇叠加期。未来,西部等地区要找准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定位,聚焦新发力点,塑造新结合点。


总之,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原则,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各方的大合唱。各方加强双边或多边沟通和磋商,共同探索、开创性设立诸多合作机制,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开展对话合作、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共商合作平台。同时,坚持各方共同参与,充分发掘和发挥各方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共同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各施所长、各尽所能,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一带一路”的这种双向奔赴,对话合作和联动发展,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


特约撰稿人/朱永彪(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编辑/柯锐

校对/赵琳